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开洞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开洞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开洞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19-30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AB AQUS简介 | 第19页 |
2.3 既有试验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2.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0-29页 |
2.4.1 求解模块的选择 | 第20-21页 |
2.4.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21-23页 |
2.4.3 单元类型的选用 | 第23-24页 |
2.4.4 网格划分 | 第24页 |
2.4.5 接触模型 | 第24-25页 |
2.4.6 非线性分析 | 第25页 |
2.4.7 结果对比 | 第25-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开洞双钢板组合剪力墙参数分析 | 第30-5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Base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 钢板的厚度 | 第31-34页 |
3.4 材料的强度 | 第34-39页 |
3.4.1 钢材的强度 | 第34-36页 |
3.4.2 混凝土的强度 | 第36-39页 |
3.5 洞口形式 | 第39-41页 |
3.6 轴压比 | 第41-44页 |
3.7 钢板高度 | 第44-47页 |
3.8 隔板间距 | 第47-50页 |
3.9 混凝土板的厚度 | 第50-52页 |
3.10 高厚比 | 第52-54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开洞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模型的参数确定与建立 | 第56-58页 |
4.2.1 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56页 |
4.2.2 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4.3 模态分析 | 第58页 |
4.4 时程分析法 | 第58-59页 |
4.5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59-61页 |
4.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9-60页 |
4.5.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60-61页 |
4.6 单片开洞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61-70页 |
4.4.1 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1-62页 |
4.4.2 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分析 | 第62-63页 |
4.4.3 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3-64页 |
4.4.4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4-65页 |
4.4.5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分析 | 第65-66页 |
4.4.6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6-67页 |
4.4.7 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7-68页 |
4.4.8 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分析 | 第68-69页 |
4.4.9 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 | 第69-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