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管道内检测 | 第12-15页 |
1.2.1 管道内检测技术简介 | 第12-15页 |
1.2.2 常见的管道内检测器及其性能概况 | 第15页 |
1.3 管道内检测数据比对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1.3.1 国外应用现状与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1.3.2 国内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 | 第20-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内检测数据比对规程 | 第23-26页 |
2.1 数据收集与质询 | 第23-24页 |
2.1.1 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2.1.2 数据质询 | 第24页 |
2.2 数据对齐 | 第24-25页 |
2.3 特征比对 | 第25页 |
2.4 增长率计算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内检测焊缝数据对齐算法研究 | 第26-66页 |
3.1 内检测起始终止处焊缝位置校对 | 第26-34页 |
3.1.1 内检测起始终止处焊缝位置校对模型建立 | 第26-29页 |
3.1.2 校对流程 | 第29-31页 |
3.1.3 实例应用 | 第31-34页 |
3.2 内检测焊缝对齐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3.3 基于数据挖掘的内检测焊缝对齐算法 | 第35-52页 |
3.3.1 数据挖掘简介 | 第35-36页 |
3.3.2 焊缝对齐的数据挖掘方法 | 第36-40页 |
3.3.3 基于数据挖掘的焊缝对齐 | 第40-41页 |
3.3.4 基于数据挖掘的焊缝不对齐类型判断及其对齐方法 | 第41-49页 |
3.3.5 应用流程 | 第49-50页 |
3.3.6 实例应用 | 第50-52页 |
3.4 内检测不对齐焊缝类型判断模糊智能算法 | 第52-66页 |
3.4.1 内检测误差描述 | 第52-54页 |
3.4.2 基于遗传算法理论的物种生存算法 | 第54-56页 |
3.4.3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 第56-63页 |
3.4.4 实例应用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内检测特征比对方法研究 | 第66-78页 |
4.1 内检测特征比对的基本内容 | 第66页 |
4.1.1 腐蚀特征比对 | 第66页 |
4.1.2 非腐蚀特征比对 | 第66页 |
4.2 内检测特征的匹配 | 第66-71页 |
4.2.1 内检测特征的匹配算法 | 第66-68页 |
4.2.2 实例应用 | 第68-71页 |
4.3 内检测特征比对 | 第71-78页 |
4.3.1 外部金属损失 | 第71-73页 |
4.3.2 内部金属损失 | 第73-74页 |
4.3.3 凹坑 | 第74-75页 |
4.3.4 施工/制造特征 | 第75-76页 |
4.3.5 焊缝异常特征 | 第76-78页 |
第五章 腐蚀增长率计算方法研究 | 第78-99页 |
5.1 腐蚀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 第78页 |
5.2 直接方法估计腐蚀增长率 | 第78-82页 |
5.2.1 增长周期 | 第78-79页 |
5.2.2 缺陷尺寸 | 第79页 |
5.2.3 基于匹配指示的增长率 | 第79-81页 |
5.2.4 基于未匹配指示的增长率 | 第81页 |
5.2.5 基于新增报告的增长率 | 第81页 |
5.2.6 重叠函数 | 第81-82页 |
5.2.7 实例应用 | 第82页 |
5.3 基于聚类技术和贝叶斯模型框架的腐蚀增长率估计 | 第82-99页 |
5.3.1 聚类算法 | 第83-84页 |
5.3.2 漏磁内检测标准化模型 | 第84-88页 |
5.3.3 实际金属损失估计模型 | 第88-90页 |
5.3.4 不确定性数值标准化试验 | 第90-91页 |
5.3.5 腐蚀增长率估计模型 | 第91-92页 |
5.3.6 实例应用 | 第92-99页 |
第六章 管道缺陷数据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99-114页 |
6.1 内检测特征评估 | 第99-100页 |
6.2 内检测器性能指标评价 | 第100-105页 |
6.2.1 基于开挖结果的单个内检测器误报率核实/定量 | 第100-101页 |
6.2.2 探测率核实/定量 | 第101-102页 |
6.2.3 基于开挖发现的识别率核实 | 第102-103页 |
6.2.4 基于开挖发现的尺寸精度核实 | 第103-105页 |
6.3 实例应用 | 第105-114页 |
6.3.1 内检测器的探测率和误报率校验 | 第106-109页 |
6.3.2 内检测器的的识别率校验 | 第109页 |
6.3.3 内检测器的的尺寸精度校验 | 第109-114页 |
第七章 油气管道内检测数据比对分析系统开发 | 第114-122页 |
7.1 软件需求分析 | 第114页 |
7.2 软件编制参照标准 | 第114页 |
7.3 软件开发环境 | 第114-115页 |
7.4 软件运行环境 | 第115页 |
7.5 系统数据表结构 | 第115-117页 |
7.6 软件总体结构框架 | 第117页 |
7.7 软件功能模块 | 第117-122页 |
7.7.1 项目管理 | 第117-118页 |
7.7.2 数据录入 | 第118-119页 |
7.7.3 焊缝对齐 | 第119-120页 |
7.7.4 特征匹配 | 第120页 |
7.7.5 特征比对 | 第120-121页 |
7.7.6 腐蚀增长率计算 | 第121页 |
7.7.7 数据查看 | 第121页 |
7.7.8 帮助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A 相关管道检测执行概况 | 第131-138页 |
A.1 管道设计与运行概况 | 第131页 |
A.2 路由变化 | 第131页 |
A.3 管道内检测概况 | 第131-133页 |
A.3.1 内检测里程 | 第132页 |
A.3.2 总焊缝数 | 第132页 |
A.3.3 缺陷概况 | 第132-133页 |
A.4 管道地面检测概况 | 第133-135页 |
A.4.1 3PE涂层检测 | 第133-134页 |
A.4.2 土壤电阻率测定 | 第134-135页 |
A.4.3 管地电位检测 | 第135页 |
A.5 内检测核实开挖 | 第135-138页 |
A.5.1 2010 年核实开挖 | 第135-136页 |
A.5.2 2014 年核实开挖 | 第136-138页 |
附录B P管道内检测特征比对结果 | 第138-147页 |
附录C 腐蚀增长率计算结果 | 第147-150页 |
附录D 内检测器性能指标说明与尺寸精度校验结果 | 第150-155页 |
D.1 内检测器识别率详细说明 | 第150-152页 |
D.2 内检测器尺寸精度详细说明 | 第152-153页 |
D.3 尺寸精度校验结果 | 第153-155页 |
附录E 管道特征图例 | 第155-157页 |
附图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