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输配电技术论文--无导线输电论文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松耦合变压器结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频率特性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其他电容补偿策略第18-19页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9-22页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特性第22-38页
    2.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原理第22页
    2.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谐振结构第22-25页
        2.2.1 松耦合变压器的两种仿真模型第23-24页
        2.2.2 电容补偿电路第24-25页
    2.3 副边整流滤波电路建模第25-26页
    2.4 系统谐振结构频率分析第26-32页
        2.4.1 频率分叉条件的推导第27-29页
        2.4.2 恒压输出和恒流输出的条件第29-31页
        2.4.3 频率分裂现象第31页
        2.4.4 输出功率和耦合系数之间的关系第31-32页
    2.5 系统参数计算第32-38页
        2.5.1 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分析第33-34页
        2.5.2 系统参数计算第34-38页
第3章 系统控制方法及仿真第38-59页
    3.1 移相控制及建模第38-47页
        3.1.1 移相控制的作用原理第38-40页
        3.1.2 移相控制技术建模第40-44页
        3.1.3 移相控制的PSIM仿真第44-45页
        3.1.4 软开关过程分析和PWM死区时间计算第45-47页
    3.2 移相控制与Bang-Bang Charge Control控制的比较第47-50页
        3.2.1 Bang-Bang Charge Control控制的仿真实现第47-49页
        3.2.2 两种控制技术的比较第49-50页
    3.3 具有输入单位功率因数的非接触式单级AC-DC变换器第50-59页
        3.3.1 变频移相控制方案和输入单位功率因数功能的实现第51-55页
            3.3.1.1 变频移相控制及其开关管的四个工作模态第51-52页
            3.3.1.2 输入单位功率因数的实现和可行性分析第52-54页
            3.3.1.3 变频移相控制系统方框图第54-55页
        3.3.2 输出电压、耦合系数和最大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第55-56页
        3.3.3 仿真验证第56-59页
第4章 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结果第59-72页
    4.1 松耦合变压器的Ansoft仿真与实物搭建第59-62页
        4.1.1 松耦合变压器的实物和仿真模型第59-61页
        4.1.2 松耦合变压器的感应性能第61-62页
    4.2 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第62-65页
    4.3 两种变换器控制方法的实验验证第65-71页
        4.3.1 非接触式DC-DC变换器的实验验证第65-68页
        4.3.2 非接触式AC-DC变换器的实验验证第68-71页
    4.4 结论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全文总结第72-73页
    5.2 进一步工作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80-8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盈余管理和上市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离职研究
下一篇:三电平LLC谐振变换器特性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