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5-18页 |
1.1.1 中国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 | 第15-16页 |
1.1.2 美国非常重视对华观念和制度输出 | 第16-17页 |
1.1.3 部分大学生民主观念存在偏差 | 第17-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21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1.3.1 民主的定义 | 第22-23页 |
1.3.2 美国民主制度 | 第23-24页 |
1.3.3 民主输出 | 第24-26页 |
1.3.4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 | 第26-27页 |
1.4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 | 第27-32页 |
1.4.1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7-31页 |
1.4.2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1.5.1 论文结构 | 第32-34页 |
1.5.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1.6.1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5页 |
1.6.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美国民主输出的理论与实践 | 第36-56页 |
2.1 美国民主的产生 | 第36-38页 |
2.1.1 五月花号公约:民主思想萌芽 | 第36页 |
2.1.2 独立宣言:民主思想形成 | 第36-37页 |
2.1.3 美国联邦宪法:民主制度基本确立 | 第37-38页 |
2.2 美国民主输出的思想物质根源 | 第38-42页 |
2.2.1 天定命运 | 第39-40页 |
2.2.2 民主和平论 | 第40-41页 |
2.2.3 美国民主输出的现实利益考虑 | 第41-42页 |
2.3 美国民主输出的方式 | 第42-46页 |
2.3.1 民主输出方式概述 | 第42-43页 |
2.3.2 示范性模式 | 第43-44页 |
2.3.3 强制性模式 | 第44页 |
2.3.4 渗透性模式 | 第44-46页 |
2.4 美国民主输出实践 | 第46-56页 |
2.4.1 建国伊始:孤立主义 | 第46-47页 |
2.4.2 海外扩张,输出美式民主 | 第47-48页 |
2.4.3 冷战时期的民主输出 | 第48-54页 |
2.4.4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目的、历程、做法及影响 | 第56-83页 |
3.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目的 | 第56-57页 |
3.1.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政治意图 | 第56页 |
3.1.2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经济意图 | 第56-57页 |
3.1.3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文化意图 | 第57页 |
3.2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阶段 | 第57-65页 |
3.2.1 1736-1949:从贸易、宗教政治和文化下手 | 第58-61页 |
3.2.2 1949-1978:从军事对抗、和平演变、人权关注发力 | 第61-64页 |
3.2.3 1979——至今:以温和冷战、遏制中国为升级版 | 第64-65页 |
3.3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途径 | 第65-70页 |
3.3.1 文化外交 | 第65-67页 |
3.3.2 宗教活动 | 第67-68页 |
3.3.3 秘密颠覆活动 | 第68页 |
3.3.4 通过非政府组织输出民主 | 第68-69页 |
3.3.5 经济和技术援助 | 第69-70页 |
3.4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民主输出的变化 | 第70-74页 |
3.4.1 扩大 “民主同盟”,围堵中国 | 第70-71页 |
3.4.2 注重国际合作,加强民主输出 | 第71-72页 |
3.4.3 实施新军事战略,强化军事威胁 | 第72-73页 |
3.4.4 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 第73-74页 |
3.5 美国输出民主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 第74-75页 |
3.5.1 遏制中国,打乱中国和平崛起进程 | 第74-75页 |
3.5.2 孤立中国,消耗中国外交和战略资源 | 第75页 |
3.5.3 制造混乱,延缓中国发展速度 | 第75页 |
3.6 美国民主输出遭遇困境 | 第75-83页 |
3.6.1 美式民主自身问题重重 | 第75-79页 |
3.6.2 民主输出遭遇对象国抵制 | 第79-81页 |
3.6.3 民主输出采用双重标准 | 第81页 |
3.6.4 民主输出难达预期目的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 第83-118页 |
4.1 美国对中国青年的重点争夺 | 第83-85页 |
4.1.1 庚款兴学:造就青年领袖 | 第83页 |
4.1.2 和平演变: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 第83-84页 |
4.1.3 互联网时代:加大对青年的渗透 | 第84-85页 |
4.2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 第85-86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85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85-86页 |
4.3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频率及比例分析 | 第86-97页 |
4.3.1 认同民主政治重要性 | 第86页 |
4.3.2 民主观念基本正确 | 第86-89页 |
4.3.3 对中国民主比较认同 | 第89-92页 |
4.3.4 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 | 第92-93页 |
4.3.5 反对美国民主输出 | 第93-95页 |
4.3.6 如何应对美国民主输出 | 第95-97页 |
4.4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结构方程具体分析 | 第97-115页 |
4.4.1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的维度 | 第97-108页 |
4.4.2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6个维度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8-115页 |
4.5 中国在应对美国民主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15-118页 |
4.5.1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存在偏差 | 第115-116页 |
4.5.2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受到美国民主输出影响 | 第116页 |
4.5.3 网络宣传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渠道 | 第116-117页 |
4.5.4 高校在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高校有效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念、原则、内容 | 第118-141页 |
5.1 应对民主输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 | 第118-123页 |
5.1.1 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 | 第118-120页 |
5.1.2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 第120-121页 |
5.1.3 民主具有阶级性 | 第121页 |
5.1.4 民主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 | 第121-122页 |
5.1.5 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 第122-123页 |
5.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理念 | 第123-131页 |
5.2.1 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 第123-126页 |
5.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四个自信” | 第126-128页 |
5.2.3 用历史教育青年 | 第128-130页 |
5.2.4 正确认识美国民主制度 | 第130-131页 |
5.3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原则 | 第131-137页 |
5.3.1 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 | 第131-132页 |
5.3.2 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原则 | 第132-135页 |
5.3.3 教育与自我教育原则 | 第135-136页 |
5.3.4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 第136-137页 |
5.4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内容 | 第137-141页 |
5.4.1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 | 第137-138页 |
5.4.2 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教育 | 第138-139页 |
5.4.3 中国民主运行教育 | 第139-140页 |
5.4.4 中美民主制度比较教育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高校强化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方法、途径、载体 | 第141-152页 |
6.1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 | 第141-143页 |
6.1.1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第141-142页 |
6.1.2 社会实践方法 | 第142页 |
6.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42-143页 |
6.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途径 | 第143-147页 |
6.2.1 在国际交往中警惕宗教的隐性传播 | 第143-144页 |
6.2.2 在文化交流中秉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 第144-145页 |
6.2.3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 第145-147页 |
6.3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载体 | 第147-152页 |
6.3.1 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 第147-149页 |
6.3.2 让中国的民主实践成为形成大学生民主认识的重要渠道 | 第149-150页 |
6.3.3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践行自己的民主观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2-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1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1-172页 |
附录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调查问卷 | 第172-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