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3 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水工模型试验的优化研究 | 第18-68页 |
2.1 试验模型设计 | 第18页 |
2.2 模型试验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19页 |
2.3 原方案设计的试验测量 | 第19-24页 |
2.3.1 泄流能力 | 第19-21页 |
2.3.2 上平洞段水面线测试 | 第21页 |
2.3.3 涡室连接段及竖井内流态 | 第21-23页 |
2.3.4 竖井与下平洞衔接段及下平洞段水流流态 | 第23-24页 |
2.3.5 原方案成果小结 | 第24页 |
2.4 上平洞末端及涡室连接段的优化 | 第24-31页 |
2.5 竖井与下平洞衔接段体型优化 | 第31-41页 |
2.5.1 衔接段体型对导流洞水流流态的影响 | 第31-33页 |
2.5.2 竖井与下平洞衔接段开挖消力池系列修改 | 第33-35页 |
2.5.3 围绕下平洞段水面线的体型修改 | 第35-36页 |
2.5.4 调整压坡口高度措施 | 第36-38页 |
2.5.5 顶部采用圆弧曲线和断面为圆弧拱的连接方式 | 第38-40页 |
2.5.6 下平洞末端开挖消力池与附加设施 | 第40页 |
2.5.7 小结 | 第40-41页 |
2.6 竖井与下平洞衔接段体型与竖井底板脉动压强的关系 | 第41-52页 |
2.6.1 消力井底板脉动压强 | 第41-49页 |
2.6.2 消力井井深对底板压强的影响 | 第49-52页 |
2.7 衔接段体型与竖井底板脉动压强的关系 | 第52-57页 |
2.7.1 压坡孔口面积对底板压强的影响 | 第52-54页 |
2.7.2 消力井井深对底板压强的影响 | 第54-55页 |
2.7.3 压坡长短对底板脉动压强的影响 | 第55-56页 |
2.7.4 单压坡孔口和双压坡孔口对底板压强的影响 | 第56-57页 |
2.7.5 推荐体型 | 第57页 |
2.7.6 竖井与下平洞洞衔接段修改试验小结 | 第57页 |
2.8 推荐体型实验参数的测量 | 第57-66页 |
2.8.1 泄流能力 | 第57-59页 |
2.8.2 水流流态 | 第59-62页 |
2.8.3 流速分布 | 第62-63页 |
2.8.4 压强分布 | 第63-65页 |
2.8.5 旋流角 | 第65-66页 |
2.9 总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竖井旋流泄洪洞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8-78页 |
3.1 湍流模型 | 第68-71页 |
3.1.1 标准k-ε 紊流模型 | 第69页 |
3.1.2 Realizable k-ε 紊流模型 | 第69-70页 |
3.1.3 RNG k-ε 紊流模型 | 第70-71页 |
3.2 VOF模型 | 第71页 |
3.3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第71-72页 |
3.4 边界条件及自由液面处理 | 第72-73页 |
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3.5.1 流态比较 | 第73-74页 |
3.5.2 压强比较 | 第74-75页 |
3.5.3 旋流夹角的比较 | 第75-76页 |
3.5.4 综合分析 | 第76-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78-87页 |
4.1 水流流态 | 第78-80页 |
4.2 壁面压强 | 第80-81页 |
4.3 旋流角 | 第81-82页 |
4.4 流速 | 第82-83页 |
4.5 消能率 | 第83-84页 |
4.6 消能机理的分析 | 第84-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5.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87-8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88页 |
5.3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件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