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掘进、导巷与支护论文

隧道支护体系的承载特性及协同作用原理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隧道支护理论的发展第14-17页
        1.2.2 锚杆支护的加固机理第17-18页
        1.2.3 喷射混凝上和钢拱架联合支护机理第18-19页
        1.2.4 二次衬砌的承载特性第19-21页
        1.2.5 新型支护的应用第21-22页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3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7页
2 隧道支护体系与圈层模型第27-39页
    2.1 隧道支护体系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哲学原理第27-30页
    2.2 圈层模型的提出第30-35页
        2.2.1 支护体系的同心圆环模型第31-32页
        2.2.2 任意圈层应力及位移求解第32-35页
    2.3 围岩变形阶段的划分与风险特点分析第35-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围岩稳定性的初步控制方法研究第39-63页
    3.1 应变软化模型在软弱破碎围岩中的应用第39-42页
        3.1.1 应变软化模型的选择第40页
        3.1.2 软化模型的数值验证第40-42页
    3.2 超前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效果第42-52页
        3.2.1 超前支护方式特点总结第42-45页
        3.2.2 超前支护方式的承载特性研究第45-52页
    3.3 系统锚杆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第52-62页
        3.3.1 深、浅埋条件下系统锚杆支护的作用第52-58页
        3.3.2 偏压条件下系统锚杆的支护作用第58-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4 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研究第63-97页
    4.1 高铁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相关参数与基本假定第63-66页
        4.1.1 支护构件的基本形式第64-65页
        4.1.2 基本假定第65-66页
    4.2 初支拱架支护刚度解析第66-72页
        4.2.1 初支拱架变形模型第66-70页
        4.2.2 格栅截面轴压刚度与抗弯刚度的计算第70-72页
    4.3 初期支护拱架结构稳定性解析第72-76页
        4.3.1 初支拱架失稳力学模型第72-74页
        4.3.2 格栅截面剪切刚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第74-76页
    4.4 钢混柱壳结构的受力特性及稳定性第76-84页
        4.4.1 钢混柱壳结构支护刚度解析第76-78页
        4.4.2 钢混柱壳结构稳定性解析第78-84页
    4.5 实例计算与数值验证第84-87页
    4.6 高强钢筋的应用第87-95页
        4.6.1 试验方案第88-90页
        4.6.2 加载及数据采集方案第90-91页
        4.6.3 混凝土试块轴心抗压强度试验方案第91页
        4.6.4 试验结果分析第91-94页
        4.6.5 格栅混凝土拱形支护力学特性分析第94-95页
        4.6.6 高强钢筋格栅钢架经济效益分析第95页
    4.7 本章小结第95-97页
5 二次衬砌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探究第97-113页
    5.1 现行设计理念的局限性第97-99页
        5.1.1 拱状混凝土衬砌的特殊边界条件第97-98页
        5.1.2 二次衬砌结构破坏的判定第98-99页
    5.2 "拟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参数选取第99-103页
        5.2.1 侧压力系数的变化范围第101页
        5.2.2 摩尔库伦强度准则下的混凝土强度参数第101-103页
    5.3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第103-109页
        5.3.1 二次衬砌结构的变形特性、受力特性第103-104页
        5.3.2 二次衬砌结构塑性区发展特点第104-106页
        5.3.3 二次衬砌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评价第106-107页
        5.3.4 钢筋的存在对衬砌承载能力的影响第107-109页
    5.4 实测数据对比第109-111页
    5.5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6 隧道支护体系的协同作用原理第113-139页
    6.1 隧道支护体系的协同支护特征曲线研究第113-117页
        6.1.1 不同支护同时施作第113-116页
        6.1.2 不同支护分时叠加第116-117页
    6.2 虚拟掌子面的提出第117-119页
    6.3 隧道支护体系的协同作用机理第119-135页
        6.3.1 预留变形量的确定第119-120页
        6.3.2 隧道支护体系模型的建立第120-122页
        6.3.3 超前支护内部的协同原理第122-129页
        6.3.4 初步加固圈层与后续支护圈层的协同原理第129-134页
        6.3.5 圈层敏感性的评价第134-135页
    6.4 协同作用的内涵第135-137页
    6.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39-140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40页
    7.3 展望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1页
作者简历第151-15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规模个性化在线视频服务的用户隐私保护
下一篇: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双重委托代理行为及风险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