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无人值守自助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高速公路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1.2 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系统分析 | 第18-35页 |
2.1 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2.2 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2.3 软件分析 | 第20-21页 |
2.3.1 开发语言 | 第20页 |
2.3.2 运行环境 | 第20-21页 |
2.4 硬件分析 | 第21-26页 |
2.4.1 自动车型分类设备 | 第21-22页 |
2.4.2 牌照识别设备 | 第22-23页 |
2.4.3 发卡设备 | 第23-24页 |
2.4.4 收卡设备 | 第24-25页 |
2.4.5 外围控制设备 | 第25-26页 |
2.5 系统子系统组成 | 第26-32页 |
2.5.1 系统构成 | 第26页 |
2.5.2 入口系统 | 第26-29页 |
2.5.3 出口系统 | 第29-30页 |
2.5.4 监控系统 | 第30-31页 |
2.5.5 报表系统 | 第31页 |
2.5.6 稽查系统 | 第31页 |
2.5.7 卡管理系统 | 第31页 |
2.5.8 钱管理系统 | 第31-32页 |
2.5.9 人员管理系统 | 第32页 |
2.5.10 联网收费系统 | 第32页 |
2.6 系统关键技术 | 第32页 |
2.7 系统特点 | 第32-33页 |
2.8 系统优势 | 第33-34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59页 |
3.1 设计目标与解决方案 | 第35-36页 |
3.1.1 设计目标 | 第35页 |
3.1.2 解决方案 | 第35-36页 |
3.2 系统的层次与框架设计 | 第36-39页 |
3.2.1 层次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3.2.2 框架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3.2.3 模块管理器的加载 | 第38-39页 |
3.3 模块的基本接口 | 第39页 |
3.4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第39-41页 |
3.5 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41-42页 |
3.6 系统的数据编码定义 | 第42-43页 |
3.7 系统的数据交换格式 | 第43-47页 |
3.7.1 系统原始数据表汇总 | 第43-44页 |
3.7.2 入口车道原始数据记录表 | 第44页 |
3.7.3 出口车道原始数据记录表 | 第44-45页 |
3.7.4 车道事件日志记录表 | 第45-46页 |
3.7.5 出入口车道特殊事件记录表 | 第46页 |
3.7.6 通行车型收费表 | 第46页 |
3.7.7 车型识别表 | 第46-47页 |
3.8 软件对硬件的控制 | 第47-53页 |
3.8.1 系统写卡的实现 | 第47-49页 |
3.8.2 获取车型信息的实现 | 第49-50页 |
3.8.3 获取车牌信息的实现 | 第50-51页 |
3.8.4 检测通行状况的实现 | 第51-53页 |
3.9 系统多车处理方式 | 第53-56页 |
3.9.1 流水线方式的多车处理 | 第53-54页 |
3.9.2 程序实现 | 第54-56页 |
3.10 系统的异常处理 | 第56-57页 |
3.10.1 异常处理流程 | 第56-57页 |
3.10.2 异常事件处理 | 第57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系统的测试及应用 | 第59-69页 |
4.1 系统的功能测试 | 第59-64页 |
4.1.1 单元测试 | 第59-62页 |
4.1.2 系统综合测试 | 第62-64页 |
4.1.3 测试总结 | 第64页 |
4.2 系统操作界面 | 第64-65页 |
4.3 应用实例 | 第65-66页 |
4.4 实际运行效果 | 第66页 |
4.5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总结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