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4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14页 |
1.5 样本选择 | 第14-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2.1.1 效率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1.2 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银行业金融机构效率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2 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历程 | 第23-29页 |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3.1.1 推广调整阶段(1951~1957年) | 第23页 |
3.1.2 严重挫折阶段(1958~1978年) | 第23-24页 |
3.1.3 农业银行代管阶段(1979~1995年) | 第24页 |
3.1.4 行社脱钩阶段(1996-2003年) | 第24-25页 |
3.1.5 新一轮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5-26页 |
3.2 江苏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 | 第26-29页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测算与分析 | 第29-41页 |
4.1 SBM-Undesirable模型 | 第29-32页 |
4.1.1 DEA方法及其缺陷 | 第29-31页 |
4.1.2 SBM-Undesirable模型 | 第31-32页 |
4.1.3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 | 第32页 |
4.2 农村信用社技术效率变化 | 第32-34页 |
4.3 农村信用社效率分解 | 第34-37页 |
4.4 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4.4.1 模型设定 | 第37页 |
4.4.2 自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4.4.3 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38-40页 |
4.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5页 |
5.1 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 第41-44页 |
5.1.1 Malmquist指数模型及其缺陷 | 第41-43页 |
5.1.2 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 第43-44页 |
5.2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 第44-46页 |
5.3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 第46-50页 |
5.4 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 | 第50-53页 |
5.4.1 模型设定 | 第50页 |
5.4.2 自变量选择 | 第50-51页 |
5.4.3 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51-53页 |
5.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