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王鸿度教授学术渊源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综述:“皮腠神气变生机制”的渊源及立论依据 | 第13-18页 |
(一) 营卫升降出入是皮腠神气变生的理论基石 | 第13-17页 |
1. 营卫升降出入 | 第13-16页 |
2. 营卫气化 | 第16-17页 |
(二) 皮腠是营卫代谢及神气化生的重要场所 | 第17-18页 |
1. 皮腠及皮腠神气 | 第17页 |
2. 皮腠之间特殊生理构造——络脉-孙络 | 第17-18页 |
3.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 | 第18页 |
第二部分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的主要内容和临床经验整理 | 第18-40页 |
(一)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内容述要 | 第18-23页 |
1.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的内容与证据 | 第19-21页 |
2. 皮腠变生神气的功用 | 第21-23页 |
(二)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经验 | 第23-32页 |
1. 面瘫的病因病机 | 第23-24页 |
2. 王鸿度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 | 第24-31页 |
3. 典型病案 | 第31-32页 |
(三) “皮腠神气变生机制”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PHN)的治疗经验 | 第32-40页 |
1. 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 第32-34页 |
2. 王鸿度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临床经验 | 第34-39页 |
3 典型病案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围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第40-60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一) 临床研究 | 第44-4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44页 |
2. 诊疗标准 | 第44-4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4. 意外情况的记录和处理 | 第46-47页 |
5. 疗效评价 | 第47页 |
6. 统计分析 | 第47-49页 |
(二) 结果 | 第49-52页 |
1. 治疗前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第49页 |
2. 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对比 | 第49-50页 |
3. 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 第50页 |
4. 情绪状态的改善对比 | 第50页 |
5. 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P物质含量对比 | 第50-51页 |
6. 三组间综合疗效的对比 | 第51-52页 |
(三) 结论 | 第52-53页 |
(四) 讨论 | 第53-59页 |
1. 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的机制 | 第53-55页 |
2. 带状疱疹患者p物质变化及其与后遗留疼痛的关系 | 第55-57页 |
3. 围刺与围刺拔罐法对于p物质的影响 | 第57-59页 |
(五) 问题和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综述: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第63-68页 |
1. 中医内治法 | 第63-65页 |
2. 针灸外治法 | 第65-66页 |
3.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附表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第68页 |
附表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第68-69页 |
附件3: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