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2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0-13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0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11页 |
| 1.6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第11-12页 |
| 1.7 脱落病人的处理 | 第12-13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13-19页 |
| 2.1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 2.2 样本量估算 | 第14页 |
| 2.3 随机分组 | 第14页 |
| 2.4 对照方法 | 第14页 |
| 2.5 盲法 | 第14页 |
| 2.6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 2.7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2.8 依从性评价 | 第18页 |
| 2.9 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 2.10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 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9-26页 |
| 3.1 完成情况分析 | 第19-20页 |
| 3.2 资料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 3.3 疗效分析 | 第22-25页 |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25-26页 |
| 3.5 依从性分析 | 第26页 |
| 讨论 | 第26-38页 |
| 1. 选题依据 | 第26页 |
| 2.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6-30页 |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8页 |
| 2.2 对治疗的认识 | 第28-30页 |
| 3.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0-33页 |
| 3.1 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 | 第31页 |
| 3.2 颈部软组织生物化学的改变 | 第31-32页 |
| 3.3 西医治疗现状 | 第32-33页 |
| 4.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5.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 第34-36页 |
| 5.1 对疏松结缔组织的干预 | 第34页 |
| 5.2 部分神经调节的参与 | 第34-35页 |
| 5.3 肌筋膜触发点的发现与灭活 | 第35页 |
| 5.4 再灌注活动的配合 | 第35-36页 |
| 6. 浮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优势 | 第36页 |
| 7. 量表的选择 | 第36-37页 |
| 7.1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 | 第37页 |
| 7.2 NPQ颈痛量表 | 第37页 |
| 8.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8.1 综合疗效比较 | 第37页 |
| 8.2 量表评分比较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件 | 第44-55页 |
| 附1 综述 | 第44-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2 相关量表 | 第49-54页 |
| 附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