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 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第9-11页 |
1.1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 | 第9-10页 |
1.2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第10页 |
1.3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 第10-11页 |
2 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 第11-13页 |
3 处方研究 | 第13-17页 |
3.1 处方来源 | 第13页 |
3.2 处方组成 | 第13页 |
3.3 功能主治 | 第13页 |
3.4 方解 | 第13-14页 |
3.5 处方药物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制备工艺研究 | 第20-48页 |
1 剂型的选择 | 第20页 |
2 工艺路线的设计 | 第20-21页 |
3 拟定工艺路线 | 第21页 |
4 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30页 |
4.1 药材饮片鉴定 | 第21页 |
4.2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24页 |
4.3 水提工艺研究 | 第24-30页 |
5 浓缩工艺研究 | 第30-31页 |
6 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31-33页 |
6.1 样品溶液制备 | 第31-32页 |
6.2 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7 成型工艺研究 | 第33-41页 |
7.1 成型前稠膏密度考察 | 第33-34页 |
7.2 成型前干燥工艺考察 | 第34页 |
7.3 辅料的筛选 | 第34-36页 |
7.4 制粒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36-38页 |
7.5 干燥时间的考察 | 第38-39页 |
7.6 制粒工艺验证 | 第39页 |
7.7 吸湿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7.8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第40页 |
7.9 矫味剂的考察 | 第40-41页 |
8 鼻敏颗粒的制备工艺 | 第41-42页 |
8.1 制剂处方 | 第41页 |
8.2 制备方法 | 第41页 |
8.3 工艺流程图 | 第41-42页 |
9 中试试验 | 第42-43页 |
10 讨论 | 第43-45页 |
10.1 挥发油提取工艺方面 | 第43-44页 |
10.2 水提工艺方面 | 第44页 |
10.3 成型工艺方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 | 第48-82页 |
1 药品饮片、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48-49页 |
1.1 药材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48-49页 |
1.2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49页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9-50页 |
3 性状 | 第50页 |
4 检查 | 第50-52页 |
4.1 粒度 | 第50页 |
4.2 水分 | 第50页 |
4.3 溶化性 | 第50页 |
4.4 装量差异 | 第50-51页 |
4.5 微生物限度 | 第51页 |
4.6 重金属 | 第51-52页 |
4.7 砷盐 | 第52页 |
5 薄层鉴别 | 第52-62页 |
5.1 样品 | 第52页 |
5.2 黄芪的薄层鉴别 | 第52-55页 |
5.3 鹅不食草的薄层鉴别 | 第55-60页 |
5.4 石菖蒲的薄层鉴别 | 第60-62页 |
6 含量测定 | 第62-78页 |
6.1 毛蕊异黄酮葡萄苷含量测定 | 第63-70页 |
6.2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第70-77页 |
6.3 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及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第77-78页 |
7 功能与主治 | 第78页 |
8 用法用量 | 第78页 |
9 规格 | 第78-79页 |
10 贮藏 | 第79页 |
11 讨论 | 第79-80页 |
11.1 定性鉴别 | 第79-80页 |
11.2 含量测定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稳定性试验 | 第82-88页 |
1 试验方法 | 第82页 |
2 考察项目与结果 | 第82-8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1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92页 |
附件1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