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悬索桥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1.1 第一次高峰:美国 | 第12-13页 |
1.1.2 第二次高峰:欧洲 | 第13页 |
1.1.3 第三次高峰:日本 | 第13-14页 |
1.1.4 第四次高峰:中国 | 第14-15页 |
1.2 加劲梁架设方法研究 | 第15-19页 |
1.2.1 跨缆吊机架设法 | 第15-16页 |
1.2.2 大型浮吊吊装 | 第16-17页 |
1.2.3 缆索吊机架设法 | 第17-18页 |
1.2.4 桥面吊机悬臂拼装架设法 | 第18-19页 |
1.2.5 荡移架设法 | 第19页 |
1.3 吊装后加劲梁的连接过程研究 | 第19-21页 |
1.3.1 加劲梁常见铰接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吊装后加劲梁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1.4.1 山区悬索桥架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1.4.2 山区悬索桥加劲梁架设的既有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3 湖南矮寨大桥的创新需求 | 第23-24页 |
1.4.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1.5.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加劲梁架设新方法研究 | 第27-67页 |
2.1 加劲梁架设新方法的探索 | 第27-30页 |
2.1.1 导轮组顶推法 | 第27-28页 |
2.1.2 刚性轨道全长顶推法 | 第28-29页 |
2.1.3 索道液压爪法 | 第29-30页 |
2.1.4 跨缆吊机带梁行走法 | 第30页 |
2.2 轨索滑移法架设新方法 | 第30-33页 |
2.2.1 架空索道借鉴 | 第30-32页 |
2.2.2 高空悬挂运输系统启示 | 第32页 |
2.2.3 轨索滑移法的提出 | 第32-33页 |
2.3 轨索滑移法有限元分析 | 第33-56页 |
2.3.1 整体顶推方案研究 | 第33-44页 |
2.3.2 单节段牵引方案研究 | 第44-55页 |
2.3.3 方案小结 | 第55-56页 |
2.4 加劲梁吊装后连接新方法研究 | 第56-66页 |
2.4.1 窗口铰接法的提出 | 第56-57页 |
2.4.2 加劲梁架设阶段铰接控制 | 第57-59页 |
2.4.3 桥面板安装阶段铰接控制 | 第59-65页 |
2.4.4 方案小结 | 第65-66页 |
2.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轨索滑移架设系统理论分析与参数选择 | 第67-95页 |
3.1 单索计算理论 | 第68-70页 |
3.1.1 单索的平衡方程 | 第68-69页 |
3.1.2 单索变形协调方程 | 第69-70页 |
3.2 层索系基本方程 | 第70-72页 |
3.3 轨索初张拉分析 | 第72-75页 |
3.4 运梁过程分析 | 第75-84页 |
3.4.1 解析方程推导 | 第75-78页 |
3.4.2 轨索水平分力恒定的索网分析 | 第78-80页 |
3.4.3 轨索两端锚固的索网分析 | 第80-84页 |
3.5 地锚索及轨索跨度差异的计算分析 | 第84-88页 |
3.5.1 轨索跨度小于主缆主跨跨度 | 第85-87页 |
3.5.2 轨索跨度大于主缆主跨跨度 | 第87-88页 |
3.6 影响因素分析与参数选择 | 第88-93页 |
3.6.1 首节段运梁过程分析 | 第88-91页 |
3.6.2 架设部分梁段后的运梁过程分析 | 第91-93页 |
3.7 小结 | 第93-95页 |
第4章 轨索滑移法关键结构设计 | 第95-109页 |
4.1 轨索选型 | 第95-99页 |
4.1.1 轨索材料选取 | 第95-97页 |
4.1.2 轨索结构参数选取 | 第97-99页 |
4.2 吊鞍结构设计及优化过程 | 第99-104页 |
4.2.1 吊鞍的作用及要求 | 第100页 |
4.2.2 吊鞍设计优化过程 | 第100-102页 |
4.2.3 吊鞍的结构设计 | 第102-104页 |
4.3 运梁车构造与设计 | 第104-106页 |
4.3.1 运梁车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 第104页 |
4.3.2 运梁车设计优化过程 | 第104-106页 |
4.3.3 运梁车的设计 | 第106页 |
4.4 轨索锚固设计 | 第106-108页 |
4.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轨索滑移系统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9-136页 |
5.1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09-110页 |
5.1.1 模型试验目的 | 第109-110页 |
5.1.2 模型试验核心任务 | 第110页 |
5.2 足尺模型设计构思 | 第110-115页 |
5.2.1 模型规模设计 | 第110-113页 |
5.2.2 承重系统的模拟 | 第113-114页 |
5.2.3 模型锚固方式设计 | 第114-115页 |
5.2.4 结构总体设计 | 第115页 |
5.3 试验模型设计 | 第115-118页 |
5.3.1 锚碇设计 | 第115-117页 |
5.3.2 轨索支承结构设计 | 第117页 |
5.3.3 载重梁段结构设计 | 第117-118页 |
5.4 模型建造及调试 | 第118-121页 |
5.4.1 基础施工 | 第118页 |
5.4.2 重力锚施工 | 第118页 |
5.4.3 岩锚施工 | 第118-119页 |
5.4.4 塔柱施工 | 第119页 |
5.4.5 塔顶施工 | 第119页 |
5.4.6 塔顶稳定索安装 | 第119页 |
5.4.7 吊索与吊鞍座安装 | 第119页 |
5.4.8 牵引系统安装 | 第119页 |
5.4.9 轨索安装 | 第119-120页 |
5.4.10 运梁车安装 | 第120页 |
5.4.11 吊鞍座稳定索安装 | 第120页 |
5.4.12 载重梁安装 | 第120页 |
5.4.13 运梁车试运行 | 第120页 |
5.4.14 调试结论 | 第120-121页 |
5.5 模型试验及启示 | 第121-134页 |
5.5.1 模型试验测试项目及方案 | 第121页 |
5.5.2 走行状态的测试 | 第121-122页 |
5.5.3 轨索变形的测量 | 第122页 |
5.5.4 轨索力的测试 | 第122-123页 |
5.5.5 吊索力的测试 | 第123页 |
5.5.6 模型试验测试结果 | 第123-133页 |
5.5.7 模型试验结论 | 第133-134页 |
5.6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6章 工程应用研究 | 第136-154页 |
6.1 矮寨大桥轨索滑移牵引系统设计 | 第136-142页 |
6.1.1 牵引系统总体设计 | 第136-138页 |
6.1.2 牵引设备选取 | 第138-140页 |
6.1.3 牵引系统受力特点分析 | 第140-142页 |
6.2 运梁速度与同步控制 | 第142-143页 |
6.2.1 运梁速度控制 | 第142-143页 |
6.2.2 运梁同步误差控制 | 第143页 |
6.3 窗口铰接法施工控制 | 第143-144页 |
6.4 施工架设过程 | 第144-153页 |
6.4.1 轨索系统安装 | 第144-150页 |
6.4.2 节段拼装入轨 | 第150页 |
6.4.3 节段牵引安装就位 | 第150-153页 |
6.5 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