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8页 |
1.1 滞绿突变体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滞绿突变体相关的基因类群 | 第9页 |
1.1.2 滞绿突变体的具体类型 | 第9-10页 |
1.2 滞绿突变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1 基础理论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增加作物产量和抗性 | 第10-11页 |
1.2.3 农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和保鲜 | 第11页 |
1.3 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简介 | 第11-13页 |
1.3.1 辐射诱变材料的选择 | 第12页 |
1.3.2 辐射诱变剂的选择 | 第12-13页 |
1.3.3 辐射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13页 |
1.4 大豆辐射诱变引起的性状变异研究 | 第13-15页 |
1.4.1 生育期的变异 | 第13-14页 |
1.4.2 株高和结荚习性的变异 | 第14页 |
1.4.3 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 | 第14-15页 |
1.4.4 大豆抗性和产量的变异 | 第15页 |
1.5 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5-17页 |
1.5.1 遗传多样性简介 | 第15-16页 |
1.5.2 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 | 第16页 |
1.5.3 SSR标记技术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辐射诱变引起滞绿突变体后代性状变异的分析 | 第18-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6页 |
2.2.1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性状差异分析 | 第21-26页 |
2.2.2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6-28页 |
2.2.3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8-31页 |
2.2.4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2.2.5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3-36页 |
2.2.6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植株形态的变异 | 第36页 |
2.3 讨论 | 第36-39页 |
2.3.1 在辐射诱变育种中应用大豆滞绿突变体 | 第36-37页 |
2.3.2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农艺性状数据的分析解释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1.1 材料 | 第3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3.3.1 大豆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42-43页 |
3.3.2 滞绿突变体诱变后代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3 滞绿突变体及诱变后代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44-46页 |
3.3.4 诱变后代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3.4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ABSTRACT | 第54页 |
附图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