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4-22页 |
1.1 问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4 本文的特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2. 国债期货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2.1 期货的含义和分类 | 第22页 |
2.2 国债期货概述和起源 | 第22-23页 |
2.3 中国国债期货的历史发展回顾 | 第23-25页 |
2.4 中国国债期货的重启 | 第25-28页 |
3. 国债期货价格发现的理论概述 | 第28-37页 |
3.1 期货价格发现的涵义 | 第28-30页 |
3.2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与市场微观结构 | 第30-31页 |
3.3 国债期货和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3.3.1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 第32页 |
3.3.2 市场资金供需状况 | 第32-33页 |
3.3.3 货币政策 | 第33-35页 |
3.4 有关期现“领先—滞后”的假说 | 第35-37页 |
4. 模型和实证方法 | 第37-45页 |
4.1 平稳性检验 | 第37-39页 |
4.1.1 平稳时间序列的定义 | 第37-38页 |
4.1.2 平稳性的检验方法 | 第38-39页 |
4.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39-40页 |
4.3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4.3.1 协整概念 | 第40-41页 |
4.3.2 协整的检验方法 | 第41页 |
4.4 误差修正(ECM)模型 | 第41-43页 |
4.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3页 |
4.6 脉冲响应 | 第43-44页 |
4.7 方差分解 | 第44-45页 |
5. 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 | 第45-64页 |
5.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46页 |
5.1.1 期货价格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页 |
5.1.2 现货价格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46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5.2 描述性统计 | 第46-49页 |
5.2.1 图形观测 | 第46-47页 |
5.2.2 国债期现货价格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 | 第47-49页 |
5.3 平稳性检验 | 第49-50页 |
5.4 VAR模型及其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50-52页 |
5.5 协整检验 | 第52-55页 |
5.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5-56页 |
5.7 误差修正ECM模型 | 第56-58页 |
5.8 脉冲响应 | 第58-60页 |
5.9 方差分解 | 第60-62页 |
5.10 本章实证分析小结 | 第62-64页 |
6. 本文结论分析 | 第64-68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