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第一章 中唐指授性诗学教育的文化背景 | 第23-34页 |
1.1 诗学教育和诗教之关系 | 第23-30页 |
1.1.1 诗教和学诗以及诗学教育之关系 | 第23-27页 |
1.1.2 指授性诗学是古代诗教精神的传承津梁 | 第27-30页 |
1.2 中唐文学教育的前提 | 第30-32页 |
1.3 中唐重视学问之学 | 第32页 |
1.4 科举制诗赋试对中唐士人文学思想以及文学行为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中唐指授性诗学的表现形态暨指授活动分析 | 第34-47页 |
2.1 大历时期文人之间诗学指授活动 | 第34-40页 |
2.1.1 十才子的诗学指授活动 | 第34-36页 |
2.1.2 诗僧皎然以及其他江南诗人诗学指授活动 | 第36-40页 |
2.2 元和诗坛文人诗学指授性活动 | 第40-47页 |
2.2.1 师生之间相传相授以韩愈和柳宗元师生群体为例 | 第40-43页 |
2.2.1.1 韩愈师友集团诗学指授 | 第40-42页 |
2.2.1.2 柳宗元师友集团诗学指授 | 第42-43页 |
2.2.2 朋友酬唱之间的诗学指授 | 第43-47页 |
第三章 中唐指授性诗学的作用机理暨教育的内容 | 第47-58页 |
3.1 关于指授学习态度,精神情志的理论表述 | 第47-49页 |
3.2 关于指授师法师承对象的理论表述 | 第49-53页 |
3.3 关于指授入学门径,确立经典诗学谱系的理论表述 | 第53-55页 |
3.4 指授性诗学传承中之师道精神 | 第55-58页 |
第四章 中唐诗学指授教育的理论价值及其意义 | 第58-65页 |
4.1 指授性诗学活动对于学习入门之意见 | 第58-59页 |
4.2 指授性诗学对于古代文学谱系形成之意义 | 第59-62页 |
4.3 指授性诗学对于形成深钻细研文学技巧之文学传统之影响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