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引言 | 第11-15页 |
·目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源端光合产物的制造和输出能力 | 第11-13页 |
·源端光合产物制造能力的差异 | 第11页 |
·钾对源端光合产物制造能力的影响 | 第11-12页 |
·源端光合产物的输出能力差异 | 第12页 |
·钾对源端光合产物输出能力的影响 | 第12-13页 |
·茎运输光合产物的能力 | 第13-14页 |
·茎运输光合产物能力的差异 | 第13页 |
·钾对茎运输光合产物能力的影响 | 第13-14页 |
·块根光合产物的积累能力 | 第14页 |
·块根光合产物积累能力的差异 | 第14页 |
·钾对块根光合产物积累能力的影响 | 第14页 |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试验设计 | 第15页 |
·取样方法 | 第15-16页 |
·~(13)C标记方法与样品留取 | 第15-16页 |
·常规取样方法 | 第16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6-17页 |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16页 |
·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植株全氮、全钾测定 | 第16-17页 |
·植株~(13)C含量测定 | 第17页 |
·块根鲜重Logistic方程模拟 | 第17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7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17-41页 |
·钾肥运筹对甘薯其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块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7-18页 |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 第18页 |
·钾肥运筹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18-25页 |
·植株光合生理指标 | 第18-22页 |
·功能叶净光合速率 | 第18-19页 |
·功能叶胞间CO2浓度 | 第19-20页 |
·功能叶气孔导度 | 第20-21页 |
·植株光合势 | 第21页 |
·净同化率 | 第21-22页 |
·植株光合产物积累 | 第22-25页 |
·植株干物质积累 | 第22-23页 |
·块根干物质积累 | 第23-24页 |
·块根膨大速率 | 第24页 |
·块根鲜重积累特性(Logistic方程模拟) | 第24-25页 |
·钾肥运筹对甘薯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 第25-32页 |
·T/R比值 | 第25-26页 |
·收获期块根干物质分配 | 第26-27页 |
·光合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规律 | 第27-29页 |
·功能叶光合产物输出能力 | 第27-28页 |
·主要生长时期功能叶光合产物(~(13)C)在各器官间分配 | 第28-29页 |
·甘薯地上部物质转运及对块根产量贡献率 | 第29页 |
·甘薯生长发育特性 | 第29-32页 |
·甘薯茎部生理指标 | 第29-30页 |
·两品种茎蔓不同部位蔗糖含量 | 第30-31页 |
·北京553茎顶部与基部间碳水化合物(蔗糖、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梯度 | 第31-32页 |
·钾肥运筹对植株钾含量及钾肥利用的影响 | 第32-37页 |
·块根N、K含量(%)及N/K比值 | 第32-33页 |
·茎N、K含量(%)及N/K比值 | 第33-34页 |
·叶片N、K含量(%)及N/K比值 | 第34-35页 |
·叶柄N、K含量(%)及N/K比值 | 第35-36页 |
·植株钾肥利用率 | 第36页 |
·钾肥农学利用率和钾肥偏生产力 | 第36-37页 |
·钾肥运筹对植株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37-41页 |
·甘薯植株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 | 第37-38页 |
·甘薯植株各器官蔗糖含量 | 第38-39页 |
·甘薯植株各器官淀粉含量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不同品种块根产量潜力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施用钾肥对块根产量的调控效应 | 第42-43页 |
·基施钾肥增产效果最好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红香蕉块根产量高于北京553的主要原因 | 第44页 |
·施用钾肥能提高甘薯块根产量 | 第44页 |
·基施钾肥增产效果最好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成绩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