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烤烟特色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烤烟特色 | 第11-12页 |
·特色概念 | 第11页 |
·特色表述 | 第11页 |
·特色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烤烟特色定位体系 | 第12-15页 |
·外观质量 | 第12页 |
·感官质量 | 第12-13页 |
·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物理特性 | 第14页 |
·安全性 | 第14-15页 |
·烤烟特色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品种差异 | 第15-16页 |
·土壤性质 | 第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烘烤调制 | 第17-18页 |
·统计学方法在烟叶特色确立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相关分析 | 第18页 |
·回归分析 | 第18-1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9页 |
·聚类分析 | 第19-20页 |
·判别分析 | 第20页 |
·层次分析 | 第20-21页 |
·模糊数学分析 | 第21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BP神经网络分析 | 第22-23页 |
·物元可拓集分析 | 第23页 |
·GIS发展及应用 | 第23-24页 |
·GIS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GIS应用范畴 | 第24页 |
·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区域概况 | 第26页 |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试验品种 | 第26页 |
·采样方法 | 第26页 |
·测定项目与指标 | 第26-28页 |
·外观指标测定 | 第26-27页 |
·化学成分测定 | 第27页 |
·感官指标测定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计算权重 | 第28-33页 |
·优质烟叶指标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烤烟特色定位研究 | 第34-36页 |
·空间分析 | 第36-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87页 |
·泸州烟区烤烟外观特色研究 | 第38-50页 |
·外观指标描述统计 | 第38页 |
·外观指标年度变化 | 第38-39页 |
·外观指标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外观特色区划 | 第40-49页 |
·外观特色GIS图示 | 第49-50页 |
·泸州烟区烤烟化学特色研究 | 第50-63页 |
·化学指标描述统计 | 第50页 |
·化学指标年度变化 | 第50-51页 |
·化学指标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化学特色区划 | 第52-62页 |
·化学特色GIS图示 | 第62-63页 |
·泸州烟区烤烟感官特色区划 | 第63-76页 |
·感官指标描述统计 | 第63页 |
·感官指标年度变化 | 第63-64页 |
·感官指标稳定性分析 | 第64-65页 |
·感官特色区划 | 第65-75页 |
·感官特色GIS图示 | 第75-76页 |
·泸州烟区烤烟香型香韵研究 | 第76-87页 |
·沪州烤烟香型研究 | 第76-82页 |
·泸州烟区烤烟香韵研究 | 第82-8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87-100页 |
·泸州烟叶外观特色 | 第87页 |
·泸州烟叶化学特色 | 第87-88页 |
·泸州烟叶感官特色 | 第88页 |
·泸州烟叶香型香韵特征 | 第88-89页 |
·泸州烟叶内在特色与其他烟区的比较 | 第89-91页 |
·泸州烟叶特色分布差异变化可能存在的原因 | 第91-92页 |
·生态因素 | 第91页 |
·栽培管理措施 | 第91页 |
·品种 | 第91-92页 |
·烘烤调制措施 | 第92页 |
·样本容量 | 第92页 |
·基于赋权法的烤烟特色定位探讨 | 第92-93页 |
·关于烤烟特色的认识 | 第93-94页 |
·物元可拓模型区划烤烟特色正确性验证 | 第94-97页 |
·构建属性识别模型 | 第94-95页 |
·计算属性测度 | 第95页 |
·区划定位 | 第95-96页 |
·两种区划方式的对比 | 第96-97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烟叶特色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