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间内在关系的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0-11页
     ·理论缘起第10页
     ·实践缘起第10-1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研究对象第11-15页
     ·分权与财政分权第11-12页
     ·债务、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第12-14页
     ·风险、债务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15-16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16-17页
     ·当前研究进程评述第17页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17-19页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9-21页
     ·视角创新第19页
     ·观点创新第19页
     ·本文不足第19-2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1-26页
   ·财政分权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第21页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第21-22页
   ·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政府债务效应理论第22-23页
   ·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论基础第23-26页
     ·财政风险矩阵理论第23-24页
     ·债务风险管理机制第24-26页
第3章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在机理分析第26-34页
   ·地方政府债务向债务风险转化的路径分析第26页
   ·财政分权理论、地方政府债务和债务风险问题的理论解释与缺陷分析第26-32页
     ·财政分权理论推演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第26-28页
     ·财政分权理论的缺陷分析之财产税第28-29页
     ·财政分权理论的缺陷分析之转移支付第29-30页
     ·财政分权理论的缺陷分析之纵向财政失衡第30-31页
     ·财政分权理论的缺陷分析之监督失灵第31-32页
   ·小结与反思第32-34页
     ·财政分权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指导意义第32页
     ·分权与集权适度平衡的重要性第32-34页
第4章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基本理论与现状测度第34-46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内涵第34-40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提出及演进第34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征第34-40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现状测度第40-46页
     ·经典财政分权程度测度指标第40-42页
     ·本文采用的财政分权程度测度指标第42-43页
     ·财政分权程度测度结果之全国整体趋势第43-44页
     ·财政分权程度测度结果之区域结构趋势第44-46页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第46-62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测度第46-51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评判第46-47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评判第47-51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测度第51-56页
     ·经典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测度指标第51-54页
     ·本文采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测度指标第54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测度结果之全国整体趋势第54-55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测度结果之区域结构趋势第55-56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异化的关系第56-59页
     ·制度变迁机制的异化第57页
     ·监督机制的异化第57-58页
     ·官员激励机制的异化第58页
     ·要素流动机制的异化第58-59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系的实证分析第59-62页
     ·一般模型的构建第59页
     ·系列实证检验第59-60页
     ·结果分析第60-62页
第6章 政策建议第62-68页
   ·财政分权的未来改革方向第62-64页
     ·横向分权角度第62页
     ·纵向分权角度第62-64页
     ·配套制度角度第64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未来改革方向第64-68页
     ·短期角度之“摸清家底”与彻查存量第65页
     ·长期角度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监控机制第65-66页
     ·长期角度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中监控机制第66页
     ·长期角度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监控机制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后记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银行业税负调整问题分析--基于“营改增”和金融新税种的综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