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最早的一些理论基础和框架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与现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相关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国外地方债管理的研究 | 第14-17页 |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8-20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结构 | 第20-24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 | 第20-22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 第22-24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24-27页 |
·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地方债制度 | 第24-25页 |
·地方政府信息披露与信用评级制度 | 第25-26页 |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 第26页 |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与监督管理制度 | 第26-27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存模式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有待转变 | 第29-30页 |
·地方债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 第30-31页 |
·缺乏债务预算管理的中长期框架 | 第30页 |
·债务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差 | 第30页 |
·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性债务不全面 | 第30-31页 |
·预算软约束 | 第31页 |
·缺乏地方债务归口管理要求和地方债务统计统一标准 | 第31-32页 |
·地方债管理配套制度的不完善 | 第32-33页 |
·缺乏合理的债务规模控制指标和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32页 |
·地方政府信息披露与信用评级制度需要拓展 | 第32-33页 |
·其他配套制度的缺失 | 第33页 |
·地方债务管理相关法律的缺失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 第34-43页 |
·美国市政债管理 | 第34-39页 |
·美国市政债的类型、特点 | 第34-35页 |
·美国市政债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35-38页 |
·美国市政债的违约管理 | 第38-39页 |
·日本地方债管理 | 第39-43页 |
·日本地方债的发行与偿还 | 第39-40页 |
·日本地方债的风险控制与监管体系 | 第40-43页 |
第5章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 第43-47页 |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 第43页 |
·地方政府举债权限、用途、规模、偿付等行为的明确界定 | 第43-44页 |
·地方政府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程序的规范 | 第44页 |
·硬化预算约束 | 第44-45页 |
·完善风险控制和监督体系 | 第45-46页 |
·债券保险制度 | 第45页 |
·偿债基金和偿债准备金制度 | 第45页 |
·监管机构 | 第45-46页 |
·市场机制的思考 | 第46页 |
·违约问题的思考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