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可溶性有机碳 | 第16-19页 |
·微生物量碳 | 第19页 |
·轻组有机碳 | 第19页 |
2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 | 第19-26页 |
·有机碳的难降解性 | 第20-22页 |
·粘土矿物和金属氧化物与有机碳的交互作用 | 第22-23页 |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机制 | 第23-25页 |
·土壤生物学机制 | 第25-26页 |
3 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因素 | 第26-28页 |
·气候 | 第26-27页 |
·植被 | 第27页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27页 |
·耕作管理措施 | 第27-28页 |
4 研究目的 | 第28-30页 |
5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施肥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 第31-47页 |
1 引言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2-33页 |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数据统计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施肥措施对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 第36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百分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体保护水平下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组分百分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施肥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 第47-61页 |
1 引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试验设计 | 第48-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数据统计 | 第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传统培养试验研究施肥措施下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性 | 第51-52页 |
·改进的微平板法研究施肥措施下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性 | 第52-55页 |
·不同团聚结构位置的可溶性有机碳与20种商品碳源降解性的比较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不同团聚结构位置对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施肥措施对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 第59页 |
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 第61-77页 |
1 引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2-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数据统计 | 第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MicroRespTM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 第67-68页 |
·Biolog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细菌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 第68-70页 |
·改进的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 第70-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细菌群落与真菌群落利用碳源能力的差异 | 第73-74页 |
·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能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施肥措施对细菌和真菌底物选择差异性的影响 | 第77-91页 |
1 引言 | 第77-7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微生物群落的提取 | 第78页 |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利用细菌和真菌活性对碳源利用能力的测定 | 第79页 |
·数据统计 | 第79-8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纤维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 第80-84页 |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木质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 第84-88页 |
4 讨论 | 第88-89页 |
5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91-95页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92页 |
3 存在的问题 | 第92-93页 |
4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