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落叶松简介 | 第9页 |
·植物AP2/EREBP转录因子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AP2/EREBP转录因子 | 第10页 |
·植物AP2/EREBP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10-11页 |
·一氧化氮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植物体内一氧化氮的来源 | 第11-12页 |
·植物体内一氧化氮的功能 | 第12-14页 |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14页 |
·新一代测序平台 | 第14-15页 |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2 一氧化氮处理下长白落叶松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17-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7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7页 |
·长白落叶松种子的培养 | 第17-18页 |
·根中一氧化氮的荧光强度观察 | 第18页 |
·RNA提取及Illumina测序 | 第18页 |
·序列的处理及组装 | 第18-19页 |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第19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19页 |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9-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硝普钠处理下产生内源一氧化氮 | 第21-22页 |
·测序量统计及组装结果 | 第22-23页 |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第23-24页 |
·硝普钠处理下转录组的差异表达 | 第24-26页 |
·抵抗病原体感染 | 第26-27页 |
·苯丙氨酸途径 | 第27-28页 |
·非生物胁迫应答 | 第28-31页 |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 第31页 |
·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ERF基因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LoERF017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试剂(盒)、载体及菌种 | 第35页 |
·药品配制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长白落叶松种子的培养 | 第35-36页 |
·RNA的提取及3'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6页 |
·LoERF017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 | 第36-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长白落叶松总RNA提取结果 | 第39页 |
·LoERF017基因的克隆 | 第39-41页 |
·LoERF01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LoERF017的亚细胞定位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过表达载体pBI121-LoERF017-GFP的构建 | 第45-46页 |
·pBI121-LoERF017-GFP的亚细胞定位 | 第46-47页 |
·LoERF017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过表达载体pBI121-LoERF017-GFP的构建 | 第47-48页 |
·pBI121-LoERF017-GFP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49页 |
·LoERF017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功能验证 | 第51-63页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51页 |
·溶液配制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拟南芥的培养 | 第52页 |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52-53页 |
·农杆菌蘸花法侵染拟南芥 | 第53页 |
·氯化钠和甘露醇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发育 | 第53-54页 |
·干旱胁迫下ROS水平观测和生理指标测定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62页 |
·载体pBI121-LoERF017-GFP的农杆菌转化 | 第55-56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检测 | 第56-57页 |
·氯化钠、甘露醇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种子萌发和生长情况 | 第57-59页 |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染色分析 | 第59-60页 |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生理指标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