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0-14页 |
(一) 关于生态伦理观的文献 | 第11-12页 |
(二) 关于环境法发展的文献 | 第12-13页 |
(三) 探讨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法之间关系的文献 | 第13-14页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五、论文的难点与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伦理与法律的价值同源性 | 第17-23页 |
一、伦理与道德 | 第17-20页 |
(一) 伦理与道德从词源、词义上的界说 | 第17-18页 |
(二) 学术界对伦理与道德的界说 | 第18-19页 |
(三) 伦理与道德的相通与不同 | 第19-20页 |
二、伦理与法律 | 第20-22页 |
(一) 伦理与法律的差异 | 第20-21页 |
(二) 伦理与法律的联系 | 第21-22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古代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意识的萌生 | 第23-31页 |
一、东方的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意识 | 第23-26页 |
(一)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23-24页 |
(二) 以"天人合一"理念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 第24-26页 |
二、西方的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意识 | 第26-28页 |
(一) 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 | 第26-27页 |
(二) 古希腊的外在目的论自然观 | 第27页 |
(三) 古希腊的内在目的论自然观 | 第27-28页 |
三、古代环境意识的特点 | 第28-29页 |
(一) 从致思趋向和表述方式方面来看 | 第28-29页 |
(二) 从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方面来看 | 第29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近代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法的孕育 | 第31-38页 |
一、近代生态伦理观的出现 | 第31-33页 |
(一) 近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沿革与发展 | 第31-32页 |
(二) 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评价 | 第32-33页 |
二、近代生态伦理观的内涵 | 第33-35页 |
(一) 从本体论的角度 | 第33-34页 |
(二) 从实践论的角度 | 第34-35页 |
三、环境法的孕育 | 第35-37页 |
(一) 环境法的分立 | 第35-36页 |
(二) 环境法的兴起 | 第36-37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现代生态伦理观与环境法的发展 | 第38-46页 |
一、现代生态伦理观的内容 | 第38-42页 |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 第38-40页 |
(二) 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 第40-42页 |
二、现代环境法的发展 | 第42-45页 |
(一) 现代环境立法的起步 | 第42-44页 |
(二) 现代环境立法的完备 | 第44-45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构建新型生态法律本位的环境法理念 | 第46-54页 |
一、传统法律本位与新型生态法律本位 | 第46-48页 |
(一) 法律本位的演进 | 第46-47页 |
(二) 环境法理念的"本位之争" | 第47-48页 |
二、环境法的生态伦理取向 | 第48-51页 |
(一) 以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为基础的环境法 | 第48-49页 |
(二) 以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为基础的环境立法 | 第49-50页 |
(三) 以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为基础的环境立法 | 第50-51页 |
三、环境立法的新范式----我国的环境立法建议 | 第51-52页 |
(一) 确立"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宪法地位 | 第51-52页 |
(二) 我国环境法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2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