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路德"因信称义"观念的形成 | 第13-28页 |
一、中世纪晚期的称义思想与路德的属灵挣扎 | 第13-17页 |
(一) 中世纪称义思想的三种类型 | 第14-15页 |
(二) 中世纪晚期的教会 | 第15-16页 |
(三) 路德的属灵挣扎 | 第16-17页 |
二、路德"因信称义"观念的形成 | 第17-25页 |
(一) 上帝的公义 | 第18-19页 |
(二) 谦卑 | 第19-20页 |
(三) 十字架 | 第20-22页 |
(四) "善功称义"与"因信称义"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页 |
注释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与德意志社会 | 第28-42页 |
一、陷入危机的教廷 | 第28-34页 |
(一) 阿维农之囚与教会大分裂 | 第28-32页 |
(二) 教会的世俗化 | 第32-34页 |
二、德意志社会与教会 | 第34-39页 |
(一) 德意志的诸侯与皇帝 | 第34-36页 |
(二) 德意志的城市与农村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页 |
注释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路德与罗马教会的决裂 | 第42-83页 |
一、赎罪券之争 | 第42-47页 |
(一) 中世纪晚期的赎罪券理论与实践 | 第42-44页 |
(二) 《九十五条论纲》与路德对赎罪券效能的分析 | 第44-45页 |
(三) 《九十五条论纲释解》与路德对善功及赎罪券的批判 | 第45-47页 |
二、教皇绝对权威与教会公会议权威的破灭 | 第47-53页 |
(一) 异端罪指控与路德的困境 | 第47-48页 |
(二) 奥格斯堡会谈 | 第48-50页 |
(三) 莱比锡论战 | 第50-53页 |
三、路德神学的深化与扩展 | 第53-79页 |
(一) 《论善功》与十诫新解读 | 第53-56页 |
(二) 《论罗马教宗制度》与新教会观 | 第56-61页 |
(三)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与信徒皆祭司观念的确立 | 第61-63页 |
(四)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与新圣礼观 | 第63-73页 |
(五) 《基督教徒的自由》与"因信称义"观念的深化 | 第73-78页 |
(六) 焚烧教皇谕令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注释 | 第80-83页 |
第四章 沃姆斯帝国会议与维腾堡变革事件 | 第83-99页 |
一、路德宗教思想的传播 | 第83-89页 |
(一) 路德思想的传播方式 | 第83-85页 |
(二) 路德思想传播的特点与效果 | 第85-89页 |
二、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 第89-96页 |
(一) 路德出席之前的沃尔姆斯议会 | 第89-91页 |
(二) 路德出席沃姆斯帝国议会 | 第91-94页 |
(三) 路德的失踪与沃尔姆斯帝国敕令 | 第94-96页 |
三、维腾堡变革事件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注释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大事年表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