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中国画留白之源起 | 第14-21页 |
一、中国画“留白”的理解 | 第14页 |
二、中国画留白形式的产生发展 | 第14-16页 |
三、中国画“留白”造美的文化依托 | 第16-20页 |
(一)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 道家文化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 第18-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留白”与中国画的灵魂 | 第21-31页 |
一、“留白”与气韵 | 第21-23页 |
(一) 艺术生命的概括 | 第21页 |
(二) 形象的载体 | 第21-22页 |
(三) 气韵灵动——情感的融合 | 第22-23页 |
二、中国画留白与意境 | 第23-29页 |
(一) 中国画意境的诗意哲学 | 第23-24页 |
(二) 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行为物化 | 第24-26页 |
(三) 心物交融之意境的拓展与经营 | 第26-29页 |
注释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留白与经营位置 | 第31-37页 |
一、构图中留白的原则 | 第31-33页 |
(一) 知白守黑,虚实相生——构图中留白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二) 置黑布白——绘画构图的整体需要 | 第32-33页 |
二、留白在中国画构图中作用 | 第33-37页 |
(一) 虚实互衬,深化主题 | 第33-34页 |
(二) 黑白配合生发,增强构图的韵形式美 | 第34-35页 |
(三) 巧用“留白”: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