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植物源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固相萃取技术 | 第15-16页 |
·固相微萃取技术 | 第16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16页 |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7页 |
·免疫亲和层析技术 | 第17页 |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色谱检测技术 | 第18页 |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8-19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 | 第19页 |
·酶抑制法 | 第19页 |
·免疫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生物传感器技术 | 第20-21页 |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 第21页 |
·苦豆子生物碱及其活性概况 | 第21-24页 |
·苦豆子生物碱的种类及结构 | 第21-22页 |
·苦豆子生物碱的杀虫杀螨活性研究 | 第22-23页 |
·苦豆子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 | 第23页 |
·苦豆子生物碱其他农用活性研究 | 第23页 |
·苦豆子生物碱医用活性研究 | 第23-24页 |
·苦豆子生物碱的应用 | 第24页 |
·苦豆子生物碱残留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本研究提出及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残留与消解动态 | 第28-44页 |
·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时间及地点 | 第28页 |
·供试材料及试剂 | 第28页 |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田间试验 | 第29页 |
·消解动态试验 | 第29页 |
·最终残留试验 | 第29页 |
·样品提取 | 第29页 |
·样品净化 | 第29页 |
·添加回收试验 | 第29-30页 |
·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苦参碱高效液相色谱(HPLC)残留检测 | 第31-36页 |
·苦豆子总碱高效液相色谱(HPLC)残留检测 | 第36-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苦参碱与苦豆子总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均易消解 | 第42页 |
·苦豆子总碱最终残留量高于苦参碱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 | 第44-60页 |
·供试材料 | 第44-45页 |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试验仪器 | 第44页 |
·试剂配制及材料处理 | 第44-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苦参碱半抗原合成及纯化 | 第45页 |
·包被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45-46页 |
·包被抗原和抗苦参碱多克隆抗血清工作浓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苦参碱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 | 第47页 |
·苦参碱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及灵敏度测定 | 第47页 |
·苦参碱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率测定 | 第47页 |
·添加回收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IC-ELISA检测田间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残留样品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苦参碱半抗原分子结果鉴定 | 第48页 |
·苦参碱包被抗原的鉴定 | 第48-49页 |
·苦参碱包被抗原浓度计算 | 第49页 |
·包被抗原和抗血清工作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苦参碱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及灵敏度 | 第50页 |
·苦参碱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率测定 | 第50-51页 |
·小白菜及土壤中苦参碱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添加回收试验 | 第51-52页 |
·IC-ELISA检测小白菜及土壤中苦参碱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 | 第52-54页 |
·IC-ELISA检测小白菜及土壤中苦豆子总碱消解动态、最终残留 | 第54-57页 |
·IC-ELISA和HPLC消解动态结果相关性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苦参碱IC-ELISA分析方法灵敏度较低 | 第57页 |
·苦参碱多克隆抗体检测范围广 | 第57页 |
·苦参碱IC-ELISA可用于田间残留样品检测 | 第57-60页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第60-64页 |
·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易消解 | 第60-61页 |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可用于田间样品中多种苦豆子生物碱的残留检测 | 第61-62页 |
·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残留特性较为一致 | 第62页 |
·应尽快建立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的残留检测标准 | 第62-6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图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