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变量符号表 | 第13-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叠氮复合柴油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燃油蒸发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燃油蒸发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叠氮化合物分解特性研究 | 第28-45页 |
·引言 | 第28页 |
·伴有分解反应的叠氮复合柴油蒸发理论假设 | 第28-30页 |
·苄基叠氮化合物的分解特性 | 第30-34页 |
·分解引发途径及热行为分析 | 第30-32页 |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第32-34页 |
·苄基叠氮化合物分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4-44页 |
·计算方法 | 第34-40页 |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及外部影响试验研究 | 第45-68页 |
·引言 | 第45页 |
·挂滴式高温液滴蒸发试验装置 | 第45-47页 |
·液滴蒸发图像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 | 第47-50页 |
·液滴蒸发图像处理方法 | 第47-49页 |
·误差分析 | 第49-50页 |
·叠氮复合柴油理化特性 | 第50-51页 |
·苄基叠氮化合物液滴蒸发特性研究 | 第51-56页 |
·低温下液滴蒸发特性 | 第51-53页 |
·高温下液滴蒸发特性 | 第53-56页 |
·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研究 | 第56-60页 |
·低温下液滴蒸发特性 | 第56-57页 |
·高温下液滴蒸发特性 | 第57-60页 |
·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外部参数影响研究 | 第60-66页 |
·苄基叠氮化合物质量分数 | 第60-62页 |
·液滴初始直径 | 第62-64页 |
·环境温度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叠氮复合燃油液滴蒸发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第68-91页 |
·引言 | 第68页 |
·叠氮复合燃油液滴蒸发模型假设 | 第68-70页 |
·液滴动力学模型 | 第70页 |
·气相传热传质模型 | 第70-73页 |
·蒸发速率 | 第70-72页 |
·气相物性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液相传热传质模型 | 第73-78页 |
·液相传热模型 | 第73-77页 |
·液相传质模型 | 第77-78页 |
·液相物性参数计算 | 第78页 |
·气液相耦合模型 | 第78-81页 |
·修正的 Raoult 定律 | 第79页 |
·活度系数计算 | 第79-81页 |
·求解方法 | 第81-84页 |
·物性参数 | 第84-85页 |
·模型验证 | 第85-90页 |
·程序验证 | 第85-86页 |
·试验验证 | 第86-88页 |
·模型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内部作用机理研究 | 第91-106页 |
·引言 | 第91页 |
·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内部作用机理试验研究 | 第91-95页 |
·苄基叠氮-正十六烷复合燃油液滴蒸发特性试验研究 | 第91-94页 |
·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复合燃油液滴蒸发特性试验研究 | 第94-95页 |
·物性参数差异对苄基叠氮-正十六烷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机理 | 第95-100页 |
·蒸发阶段分析 | 第96-97页 |
·传质过程分析 | 第97-99页 |
·传热过程分析 | 第99-100页 |
·分解放热对苄基叠氮-正十六烷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分解放热的存在对苄基叠氮-正十六烷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分解放热对液滴蒸发过程的参数影响规律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6章 亚临界状态下叠氮复合燃油液滴蒸发过程分析及其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106-119页 |
·引言 | 第106页 |
·缸内喷雾燃烧过程中液滴蒸发过程的简化 | 第106-108页 |
·亚临界状态下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模型构建 | 第108-109页 |
·亚临界状态下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过程分析 | 第109-114页 |
·液滴蒸发阶段特征分析 | 第109-110页 |
·强对流条件下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第110-114页 |
·亚临界状态下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过程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114-118页 |
·液滴初始温度 | 第114-115页 |
·液滴相对速度 | 第115-116页 |
·液滴初始半径 | 第116页 |
·环境温度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5页 |
结论 | 第119-123页 |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