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吡啶羧酸和咪唑羧酸金属配合物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论文工作取得的进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 2,3-吡啶-二羧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16-33页 |
·实验准备 | 第16页 |
·实验药品 | 第16页 |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16-19页 |
·配合物[Cd_4(2,3-pdc)_4·4H_2O](1)的合成 | 第16页 |
·配合物[Fe_4(2,3-pdc)_4·12H_2O](2)的的合成 | 第16-17页 |
·配合物[Ba_4(2,3-pdc)_8·4H_2O]·4Ba(OH)_2(3)的合成 | 第17页 |
·配合物[Cd_4(2,3-pdc)_4·4H_2O](1),[Fe_4(2,3-pdc)_4·12H_2O](2)和[Ba_4(2,3-pdc)_8·4H_2O].4Ba(OH)_2(3)的测定及结构解析 | 第17-19页 |
·结构与讨论 | 第19-32页 |
·配合物[Cd_4(2,3-pdc)_4·4H_2O]1的结构描述 | 第19-22页 |
·配合物[Fe_4(2,3-pdc)_4·12H_2O]2的结构描述 | 第22-26页 |
·配合物[Ba_4(2,3-pdc)_8·4H_2O]·4Ba(OH)_2(3)3的结构描述 | 第26-30页 |
·配合物[Cd_4(2,3-pdc)_4·4H_2O](1),[Fe_4(2,3-pdc)_4·12H_2O](2)和[Ba_4(2,3-pdc)_8·4H_2O]·4Ba(OH)_2(3)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页 |
·配合物[Cd_4(2,3-pdc)_4·4H_2O](1)和[Fe_4(2,3-pdc)_4·12H_2O](2)的电化学分析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 3,5-吡啶-二羧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33-43页 |
·实验准备 | 第33页 |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3-36页 |
·配合物[Fe_4(3,5-HPDC)_4·8H_2O](4)的合成 | 第33页 |
·配合物[Cu_4(3,5-pdc)_4(IMZ)_8](5)的合成 | 第33-34页 |
·配合物[Fe_4(3,5-HPDC)_4·8H_2O](4)和[Cu_4(3,5-pdc)_4(IMZ)_8](5)的测定及结构解析 | 第34-36页 |
·结构与讨论 | 第36-42页 |
·配合物[Fe_4(3,5-HPDC)_4·8H_2O](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6-39页 |
·配合物[Cu_4(3,5-pdc)_4(IMZ)_8](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9-40页 |
·配合物[Fe_4(3,5-HPDC)_4·8H_2O](4)和[Cu_4(3,5-pdc)_4(IMZ)_8](5)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配合物[Fe_4(3,5-HPDC)_4·8H_2O](4)和[Cu_4(3,5-pdc)_4(IMZ)_8](5)的电化学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烟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43-49页 |
·实验准备 | 第43页 |
·实验药品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43-45页 |
·配合物[Ni_4(nic)_8]·2H_2O (6)的合成 | 第43页 |
·配合物6的测定及结构解析 | 第43-45页 |
·结构与讨论 | 第45-48页 |
·配合物[Ni_4(nic)_8]·2H_2O (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5-47页 |
·配合物[Ni_4(nic)_8]·2H_2O (6)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页 |
·配合物[Ni_4(nic)_8]·2H_2O (6)的电化学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咪唑1乙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研究 | 第49-61页 |
·实验准备 | 第49页 |
·实验药品 | 第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49-52页 |
·配合物[Fe_2(Hima)_4] (7)的合成 | 第49页 |
·配合物[Cu_4(2,2’-Bipy)_4Cl_4(Hima)_4]·12H_2O (8)的的合成 | 第49-50页 |
·配合物[Fe_2(Hima)_4](7)和[Cu_4(2,2’-Bipy)_4Cl_4(Hima)_4]·12H_2O(8)的测定及结构解析 | 第50-52页 |
·结构与讨论 | 第52-60页 |
·配合物[Fe_2(Hima)_4](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2-54页 |
·配合物[Cu_4(2,2’-Bipy)_4Cl_4(Hima)_4]·12H_2O(8)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4-57页 |
·配合物[Fe_2(Hima)_4](7)和[Cu_4(2,2’-Bipy)_4Cl_4(Hima)_4]·12H_2O(8)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配合物[Fe_2(Hima)_4](7)和[Cu_4(2,2’-Bipy)_4Cl_4(Hima)_4]·12H_2O(8)的电化学分析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基于 2-丙基-4,5-咪唑二羧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61-99页 |
·实验准备 | 第61页 |
·实验药品 | 第61页 |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61-69页 |
·配合物[Co_4(Hpimdc)_4(2,2’-bipy)_4]·2H_2O(9)的合成 | 第61-62页 |
·配合物[Ni_4(Hpimdc)_4(2,2’-bipy)_4]·2H_2O(10)的合成 | 第62页 |
·配合物[Zn_4(Hpimdc)_4(2,2’-bipy)_4]·2H_2O(11)的合成 | 第62-63页 |
·配合物[Cu_8(H_2Pimdc)_8(2,2’-bipy)_8]·5H_2O(12)的合成 | 第63页 |
·配合物[Pb(H_2Pimdc)_2·2H_2O]·2H_2O(13)的合成 | 第63-64页 |
·配合物[Ni(H_2pimdc)_2(Phen)]·0.3H_2O(14)的合成 | 第64页 |
·配合物[Mn(Hpimdc)(Phen)]·H_2O(15)的合成 | 第64-65页 |
·配合物[Co_4(Hpimdc)_4(2,2’-bipy)_4] ·2H_2O(9),[Ni_4(Hpimdc)_4(2,2’-bipy)_4] ·2H_2O(10),[Zn_4(Hpimdc)_4(2,2’-bipy)-4] ·2H_2O(11)[Cu_8(H_2Pimdc)_8(2,2’-bipy)_8] ·5H_2O(12),[Pb(H_2Pimdc)_2·2H_2O] ·2H_2O(13),[Ni(H_2pimdc)_2(Phen)] ·0.3H_2O(14) | 第65-69页 |
·结构与讨论 | 第69-98页 |
·配合物[Co_4(Hpimdc)_4(2,2’-bipy)_4]·2H_2O(9)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9-72页 |
·配合物[Ni_4(Hpimdc)_4(2,2’-bipy)_4]·2H_2O(10)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2-75页 |
·配合物[Zn_4(Hpimdc)_4(2,2’-bipy)_4]·2H_2O(1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5-78页 |
·配合物[Cu_8(H_2Pimdc)_8(2,2’-bipy)_8]·5H_2O(1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8-82页 |
·配合物[Pb(H_2Pimdc)_2.2H_2O]·2H_2O(1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2-86页 |
·配合物[Ni(H_2pimdc)_2(Phen)]·0.3H_2O(1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6-89页 |
·配合物[Mn(Hpimdc)(Phen)]·H_2O(1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9-91页 |
·配 合 物 [_(Hpimdc)_4(2,2’-bipy)_4] · 2H_2O(9) ,[Ni_4(Hpimdc)_4(2,2’-bipy)_4] ·2H_2O(10),[Zn_4(Hpimdc)_4(2,2’-bipy)_4] ·2H_2O(11)[Cu_8(H2Pimdc)8(2,2’-bipy)_8].5H_2O(12),[Pb(H_2Pimdc)_2·2H_2O] ·2H_2O(13),[Ni(H_2pimdc)_2(Phen)] ·0.3H_2O(14 | 第91-93页 |
·配 合 物 [Co_4(Hpimdc)_4(2,2’-bipy)_4] · 2H_2O(9) ,[Ni_4(Hpimdc)_4(2,2’-bipy)_4] ·2H_2O(10),[Zn_4(Hpimdc)_4(2,2’-bipy)4] ·2H_2O(11)[Cu_8(H2Pimdc)_8(2,2’-bipy)_8].5H-2O(12),[Pb(H2Pimdc)_2·2H_2O] ·2H_2O(13),[Ni(H2pimdc)_2(Phen)] ·0.3H_2O(14), | 第93-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附录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