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消落带的形成及其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 ·湿地甲烷的排放 | 第11页 |
| ·甲烷的氧化 | 第11-12页 |
| ·N-DAMO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研究区域地质地貌 | 第18-20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 ·采样地点 | 第20页 |
| ·采样时间 | 第20页 |
| ·样点分布 | 第20-21页 |
| ·消落带湿地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 ·DNA提取 | 第21页 |
| ·基因扩增 | 第21-22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22-23页 |
| ·分子克隆 | 第23页 |
| ·克隆产物测序 | 第23页 |
| ·独立操作单元(OTU)的计算 | 第23-24页 |
| ·序列分析与发育树构建 | 第24页 |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4页 |
| ·细菌丰度定量 | 第24-25页 |
| ·消落带湿地环境理化性质分析 | 第25-28页 |
| ·亚硝态氮、硝态氮及铵态氮 | 第25页 |
| ·总氮(TN) | 第25页 |
| ·总碳(TC) | 第25页 |
| ·有机质(OM) | 第25-26页 |
| ·土壤/沉积物pH值的测定 | 第26页 |
|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烘干法) | 第26页 |
| ·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 4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菌在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带的多样性和分布 | 第28-40页 |
| ·样品理化性质 | 第28-30页 |
| ·自然消落带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与总细菌的垂直分布 | 第30-32页 |
| ·自然消落带在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2页 |
| ·自然消落带中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2-37页 |
| ·n-damo菌 16S rRNA序列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 ·n-damo菌pmoA序列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 ·讨论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5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菌在三峡库区受人为干扰的消落带多样性和分布 | 第40-54页 |
| ·样品理化性质 | 第40-42页 |
| ·受人为干扰消落带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菌与全细菌的垂直分布 | 第42-44页 |
| ·受人为干扰消落带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4页 |
| ·受人为干扰消落带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 | 第44-50页 |
| ·N-damo菌 16S rRNA序列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 ·N-damo菌pmoA序列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47-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6 两种消落带n-damo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 ·两种消落带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对比分析 | 第54页 |
| ·两种消落带n-damo菌的丰度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 ·两种消落带n-damo菌的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 ·创新点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