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幼苗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5-16页 |
·F2群体 | 第15页 |
·BC群体 | 第15页 |
·RIL群体 | 第15页 |
·DH群体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及特点 | 第16-17页 |
·RFLP | 第16页 |
·AFLP | 第16页 |
·SSR | 第16页 |
·STS | 第16-17页 |
·SNP | 第17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17-18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17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7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7-18页 |
·完备区间作图法 | 第18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8页 |
·小麦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形态性状 | 第18-19页 |
·生理性状 | 第19页 |
·产量性状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群体幼苗期抗旱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小麦RIL群体的表型分析 | 第22-25页 |
·小麦RIL群体表型鉴定 | 第22页 |
·小麦RIL群体表型分布 | 第22-25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分子遗传图谱的初步构建 | 第26-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页 |
·引物 | 第26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DNA扩增 | 第27页 |
·扩增产物变性 | 第27页 |
·电泳分析 | 第27-28页 |
·相关药品的配制 | 第28-29页 |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页 |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9页 |
·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SSR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 | 第30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小麦幼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初步定位 | 第33-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QTL分析方法 | 第33页 |
·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苗高QTL分析 | 第33-36页 |
·单株根数QTL分析 | 第36-37页 |
·最大根长QTL分析 | 第37-40页 |
·根鲜重QTL分析 | 第40-41页 |
·根干重QTL分析 | 第41-43页 |
·根茎鲜重比QTL分析 | 第43-46页 |
·根茎干重比QTL分析 | 第46-47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7-52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标记 | 第49-50页 |
·QTL上位效应及环境对上位QTL定位的影响 | 第50-51页 |
·QTL“一因多效性”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57-58页 |
导师组意见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