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框架结构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的启示 | 第12-13页 |
2.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13-14页 |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4-15页 |
·契约动机 | 第14页 |
·资本市场动机 | 第14-15页 |
·为规避所得税动机 | 第15页 |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 第15-16页 |
·盈余管理的优点 | 第15-16页 |
·盈余管理的弊端 | 第16页 |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 第16-18页 |
·会计准则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 | 第16页 |
·会计准则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 第16-17页 |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博弈 | 第17-18页 |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18-20页 |
·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 第18页 |
·利用在建工程进行盈余管理 | 第18页 |
·运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 第18页 |
·利用经营活动的调节进行盈余管理 | 第18-19页 |
·通过企业并购进行盈余管理 | 第19-20页 |
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 第20-24页 |
·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及其出具的审计报告 | 第20-21页 |
·高度警惕上市公司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更换原因 | 第20页 |
·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 | 第20-21页 |
·关注财务报表附注 | 第21页 |
·分析财务报表的内容 | 第21-22页 |
·分析利润表项目 | 第21页 |
·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 第21-22页 |
·分析重要财务比率 | 第22-23页 |
·对会计信息进行长期时间序列分析 | 第23页 |
·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3-24页 |
·业绩考核的动机 | 第23页 |
·募集资金的动机 | 第23页 |
·扭亏为盈或避免退市的动机 | 第23-24页 |
5.A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第24-37页 |
·所在行业背景 | 第24页 |
·公司简介 | 第24-25页 |
·公司概况 | 第24页 |
·公司主营产品 | 第24-25页 |
·A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判定 | 第25-30页 |
·关注A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报告的情况 | 第25-26页 |
·关注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 | 第26页 |
·分析利润表项目 | 第26-27页 |
·关注现金流量表、企业盈利与股利分配的情况 | 第27-29页 |
·计算分析重要财务比率 | 第29-30页 |
·A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 第30-32页 |
·公司内部因素 | 第30-32页 |
·公司外部因素 | 第32页 |
·A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32-37页 |
·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 第32-34页 |
·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 第34-36页 |
·通过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应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 | 第36-37页 |
6.A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的启示 | 第37-41页 |
·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启示 | 第37-38页 |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37页 |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专业和道德素质 | 第37页 |
·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信用政策 | 第38页 |
·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 | 第38页 |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启示 | 第38-39页 |
·形成会计师事务所相互监督体制 | 第38页 |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 | 第38-39页 |
·对外部监管部门的启示 | 第39-40页 |
·完善相关证券法规 | 第39页 |
·进一步加强监管处罚力度 | 第39页 |
·完善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 | 第39-40页 |
·对投资者的启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