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分子聚集 | 第8页 |
| ·聚集诱导荧光 | 第8-9页 |
| ·解聚集诱导荧光 | 第9-10页 |
| ·自组装聚集体-解聚集荧光探针的类型 | 第10-16页 |
| ·方酸染料解聚集荧光探针 | 第10-13页 |
| ·BODIPY染料解聚集荧光探针 | 第13-15页 |
| ·花青染料解聚集荧光探针 | 第15页 |
| ·其他荧光类化合物解聚集探针 | 第15-16页 |
| ·非荧光化合物解聚集探针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16-17页 |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硫醚方酸染料的设计、合成 | 第19-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19-21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1-26页 |
| ·2-2的合成 | 第22页 |
| ·3的合成 | 第22-23页 |
| ·4的合成 | 第23页 |
| ·2-3的合成 | 第23-24页 |
| ·2-4的合成 | 第24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 ·硫醚双苯胺衍生物2-n(n=1,2,3,4)的合成探索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配位诱导解聚集型汞离子探针的研究 | 第30-48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分析测试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7页 |
| ·USQ-2与USQ-3的光谱性质研究 | 第32-34页 |
| ·USQ-n(n=1,2,3)的聚集态研究及对汞离子的响应 | 第34-35页 |
| ·表面活性剂对染料探针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中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下染料对Hg~(2+)的响应 | 第36-37页 |
|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USQ-3的影响 | 第37-38页 |
| ·pH缓冲范围实验 | 第38页 |
| ·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紫外滴定图 | 第38-39页 |
| ·方酸染料USQ-3对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39-41页 |
| ·干扰实验 | 第41-42页 |
| ·结合比实验 | 第42-44页 |
| ·USQ-3与汞离子的核磁滴定实验 | 第44-46页 |
| ·USQ-3与汞离子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实验 | 第46页 |
| ·EDTA可逆实验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基于双方酸染料的草酸根离子增强型荧光探针的研究 | 第48-6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9-5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 ·分析测试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 ·SQ-n(n=1,2,3,4)的光谱性质研究 | 第50-52页 |
| ·SQ-3的聚集态研究 | 第52-53页 |
| ·金属离子诱导SQ-3的光谱变化研究 | 第53-55页 |
| ·比色和荧光增强双响应的草酸根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 第55-59页 |
| ·SQ-3与Ca~(2+)的响应 | 第55-56页 |
| ·SQ-3-Ca~(2+)识别草酸根离子的性质研究 | 第56-58页 |
| ·菠菜中草酸根含量的检测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重要化合物表征谱图 | 第67-88页 |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