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的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第16-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贫困 | 第16-17页 |
·贫困线 | 第17-18页 |
·扶贫瞄准 | 第18页 |
·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贫困线理论 | 第18-19页 |
·反贫困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广东省的贫困状况与扶贫“双到”工作 | 第21-31页 |
·广东省的贫困状况 | 第21-26页 |
·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广东省农村贫困的识别—绝对贫困线 | 第22-23页 |
·广东省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 | 第23-25页 |
·广东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 | 第25-26页 |
·扶贫“双到”工作及其成效 | 第26-29页 |
·扶贫双到政策的由来 | 第26-28页 |
·贫困户的识别 | 第28页 |
·扶贫双到取得的成效 | 第28-29页 |
·扶贫“双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帮扶工作开展存在不平衡 | 第29页 |
·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生产经营水平还比较低 | 第29-30页 |
·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及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 第30页 |
·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扶贫“双到”中贫困对象的识别指标体系设计 | 第31-35页 |
·扶贫对象识别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扶贫对象识别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2-33页 |
·贫困户识别的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35页 |
·定量指标 | 第33-34页 |
·定性指标 | 第34页 |
·综合评价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贫困对象识别的流程管理与动态调整 | 第35-41页 |
·贫困对象识别的流程管理 | 第35-36页 |
·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 | 第36-41页 |
·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方法 | 第37-39页 |
·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程序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扶贫对象的识别与动态调整的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扶贫对象的识别与动态调整要充分发动村民参与 | 第41页 |
·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要赋予驻村干部一定的决定权 | 第41-42页 |
·建立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监测体系 | 第42页 |
·建立扶贫资料的动态数据库 | 第42页 |
·建立健全贫困户动态管理的制度 | 第42页 |
·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加强扶贫资料的信息披露 | 第42-43页 |
·完善扶贫对象确定与动态调整的监督机制 | 第43页 |
·实施规划到户与整村推进结合的扶贫策略 | 第43-45页 |
·将规划到户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 | 第43页 |
·对贫困户分门别类进行帮扶 | 第43-4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5-48页 |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46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