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爆炸丝电压陡升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 ·脉冲功率技术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 | 第12-14页 |
| ·电爆炸技术的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 ·电爆炸丝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电爆炸丝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电爆炸丝的电爆炸概述 | 第20-32页 |
| ·电爆炸过程 | 第20页 |
| ·储能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 第20-22页 |
| ·电容的放电过程 | 第22-28页 |
| ·电爆炸过程中高温效应 | 第25页 |
| ·电爆炸过程中的冲击波效应 | 第25-26页 |
| ·电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效应 | 第26页 |
| ·电爆炸过程的电阻变化 | 第26-28页 |
| ·电爆炸丝的应用 | 第28-29页 |
| ·电爆炸丝材料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电压陡升效应的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 | 第32-40页 |
| ·放电回路发生电压陡升效应的条件 | 第32页 |
| ·估算电爆炸丝发生电爆炸的条件 | 第32页 |
| ·计算发生电压陡升所需的暂停时间和电爆炸丝的直径 | 第32-35页 |
| ·电爆炸放电通道的形成 | 第35-36页 |
| ·电压陡升幅值的估计计算 | 第36页 |
| ·电爆炸现象仿真分析 | 第36-39页 |
| ·LTspice 软件的介绍 | 第37页 |
| ·铜丝电爆炸仿真电路模型 | 第37-38页 |
|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电爆炸丝电压陡升效应的试验装置 | 第40-59页 |
| ·调压器模块 | 第40-41页 |
| ·高压直流充电模块 | 第41-46页 |
| ·整流滤波 | 第43页 |
| ·谐振变压器 | 第43-44页 |
| ·辅助电源部分 | 第44页 |
| ·倍压整流部分 | 第44-46页 |
| ·电爆炸丝的连接装置的设计模块 | 第46-47页 |
| ·储能电容器模块 | 第47-50页 |
| ·储能电容的选择 | 第47-50页 |
| ·限流电阻和吸能电阻的选择 | 第50页 |
| ·隔离开关模块 | 第50-53页 |
| ·三电极可触发球隙开关的结构 | 第51-52页 |
| ·触发装置 | 第52-53页 |
| ·储能电感 | 第53页 |
| ·脉冲电压的测量 | 第53-56页 |
| ·电阻分压器 | 第54页 |
| ·电容分压器 | 第54-55页 |
| ·阻容分压器 | 第55-56页 |
| ·脉冲电流的测量装置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铜丝电爆炸实验 | 第59-67页 |
| ·短路实验 | 第59-60页 |
| ·铜丝电爆炸现象实验 | 第60-62页 |
| ·铜丝电爆炸综合实验 | 第62-65页 |
| ·初始充电电压对电压陡升幅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 ·铜丝的长度对电压陡升幅值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并联铜丝数量对电压陡升幅值的影响 | 第64页 |
| ·铜丝电爆炸同一性实验验证 | 第64-65页 |
| ·电爆炸丝对物体的破坏效果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