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一) 病例来源及基本资料分析 | 第9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9-10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五)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 试验设计 | 第11页 |
(二) 治疗要求 | 第11页 |
(三) 治疗方法 | 第11-13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13页 |
(五) 统计分析 | 第13页 |
(六) 安全性评价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4-16页 |
(一) 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 | 第14页 |
(二)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14页 |
(三) 治疗前后Fulg-Meyer评分(FMA)比较 | 第14-15页 |
(四) 安全性评价 | 第15-16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16-21页 |
(一) 中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16页 |
(二)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三)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现状 | 第17-19页 |
(四) 解痉合剂联合盐酸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作用机制探讨 | 第19-20页 |
(五) 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五、小结 | 第21-22页 |
六、不足与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附录 | 第26-31页 |
附录1 | 第26页 |
附录2 | 第26-27页 |
附录3 | 第27-31页 |
综述 | 第3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