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 病例标准 | 第9-10页 |
1. 诊断病例标准 | 第9页 |
2. 纳入病例标准 | 第9页 |
3. 排除病例标准 | 第9页 |
4. 终止试验标准 | 第9-10页 |
5.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0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 临床分组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1. 对照组 | 第11页 |
2. 治疗组 | 第11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1-12页 |
1. 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测定 | 第12页 |
2. 骨生化转换指标检测 | 第12页 |
3. 腰背部疼痛评分评定 | 第12页 |
(四) 统计分析 | 第12-14页 |
三、结果 | 第14-18页 |
(一) 血清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测定情况 | 第14-16页 |
(二) 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检测情况 | 第16-17页 |
(三) 腰背部疼痛评分评定情况 | 第17-18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18-23页 |
(一) 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第18页 |
(二) 中药外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 经皮给药原理 | 第18-19页 |
2. 中药经皮给药与骨质疏松症 | 第19-20页 |
(三) 骨质疏松贴治疗骨质疏松症 | 第20页 |
(四)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PINP和SCT-X的意义 | 第20-21页 |
(五)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五、小结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附图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文献综述 | 第30-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