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图录 | 第9-13页 |
| 表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 第14-25页 |
| ·传统建筑文化 | 第15-16页 |
| ·当代青年建筑师的定义 | 第16-18页 |
| ·乡村建筑的概念 | 第18-20页 |
| ·建筑结合传统文化的探索 | 第20-25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选题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7-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 第2章 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 第30-38页 |
| ·青年建筑师的成长时代背景 | 第30-34页 |
| ·第一代至第四代建筑师 | 第31-33页 |
| ·第五代建筑师 | 第33-34页 |
| ·青年建筑师的成长教育经历 | 第34-35页 |
| ·海归建筑师的特征 | 第34-35页 |
| ·本土建筑师的特征 | 第35页 |
| ·青年建筑师的后期工作经历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青年建筑师乡村建筑获奖作品评析 | 第38-62页 |
| ·青年建筑师乡村建筑方案 | 第38-39页 |
| ·分析项目设计 | 第39-41页 |
| ·海归青年建筑师获奖乡村建筑解析 | 第41-53页 |
| ·四季:一所房子 | 第41-43页 |
|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第43-45页 |
| ·昆山有机农场采摘亭 | 第45-47页 |
|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 第47-49页 |
| ·西藏景区游客接待站——标准营造 | 第49-53页 |
| ·本土青年建筑师获奖乡村建筑解析 | 第53-59页 |
| ·下寺村新芽环保小学 | 第53-56页 |
| ·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一期) | 第56-57页 |
| ·苏州吴江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 第4章 青年建筑师乡村建筑实践策略解析 | 第62-82页 |
| ·空间的营造 | 第62-67页 |
| ·平面空间的共性 | 第62-64页 |
| ·零散空间的塑造 | 第64-67页 |
| ·文脉的传承 | 第67-69页 |
| ·传达传统文化寓意 | 第67-68页 |
| ·朴素的建筑色彩 | 第68-69页 |
| ·场所的融合 | 第69-74页 |
| ·对待自然环境因素 | 第69-71页 |
| ·对待建成环境因素 | 第71-72页 |
| ·对待民俗环境因素 | 第72-74页 |
| ·材料的运用 | 第74-77页 |
| ·材料的移植 | 第74-76页 |
| ·材料的创新 | 第76-77页 |
| ·适宜的技术 | 第77-80页 |
| ·向民间学习 | 第77-78页 |
| ·改良的传统技术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5章 青年建筑师思想解析 | 第82-94页 |
| ·青年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第82-86页 |
| ·自然——哲学思想 | 第82-84页 |
| ·造园——文化精髓 | 第84-85页 |
| ·匠人——技术沿袭 | 第85-86页 |
| ·对当下建筑文化的态度 | 第86-89页 |
| ·东西方哲学思辨 | 第86-87页 |
| ·乡村与城市 | 第87-89页 |
| ·“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状态 | 第89-92页 |
| ·浪漫的“文人”情怀 | 第89-90页 |
| ·质朴的“匠人”态度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 关于传统建筑文化 | 第94页 |
| 关于青年建筑师 | 第94-95页 |
| 关于本文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附录1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大事件纪要 | 第102-106页 |
| 附录2 WA 中国建筑奖获奖作品(第四、五、六届) | 第106-111页 |
| 附录3 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奖作品(第一、二、三届) | 第111-114页 |
| 附录4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申报作品(第七、八届) | 第114-122页 |
| 附录5 乡村建筑获奖作品 | 第122-12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24-126页 |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