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引言 | 第10-23页 |
·苦味的生物学意义 | 第10页 |
·苦味受体基因的发现及分布 | 第10-12页 |
·苦味受体基因的表达 | 第12-14页 |
·苦味受体基因的信号转导通路 | 第14-16页 |
·苦味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 | 第16-20页 |
·苦味受体基因的动态进化 | 第20-22页 |
·苦味受体的多态性 | 第22-23页 |
·灵长类苦味受体基因的研究 | 第23-2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哺乳动物苦味受体的趋同进化 | 第26-43页 |
·前言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1页 |
·哺乳动物TAS2R16序列的获取和确认 | 第27-30页 |
·平行进化位点的检测 | 第30页 |
·DAMBE软件的使用 | 第30页 |
·共同祖先的构建 | 第30-31页 |
·灵长类TAS2R16自然选择的检测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序列比对分析 | 第31-32页 |
·在氨基酸水平检测平行进化 | 第32-33页 |
·灵长类TAS2R16进化分析 | 第33-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僧面猴与人TAS2R16趋同进化的功能研究 | 第43-59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药品的来源 | 第43页 |
·药品的配制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51页 |
·获取并确认白面僧面猴TAS2R16序列 | 第44-47页 |
·点突变实验 | 第47-48页 |
·细胞培养 | 第48页 |
·细胞转染 | 第48-49页 |
·细胞免疫荧光 | 第49-50页 |
·功能实验 | 第50页 |
·苦味受体模建及与配体结合(docking)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55页 |
·苦味受体的表达 | 第51-52页 |
·白面僧面猴TAS2R16受体N172K的EC50值的变化 | 第52-54页 |
·同源模建三维结构的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僧面猴与人TAS2R16受体功能趋同进化 | 第55-56页 |
·僧面猴与其他新大陆猴饮食的差异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