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4-27页
     ·研究背景第14-21页
     ·问题的提出第21-27页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7-30页
     ·研究的目的第27-29页
     ·研究的内容第29-30页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30-32页
     ·研究思路第30-32页
     ·研究方法第32页
   ·研究资料及数据处理第32-33页
     ·研究资料第32-33页
     ·研究数据处理第33页
   ·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特色第33-34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33页
     ·研究特色第33-3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借鉴与研究评述第34-59页
   ·相关理论借鉴第34-41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34-37页
     ·包容性增长理论第37-41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第41-57页
     ·国外研究动态:从增长与不平等到旅游包容性增长第41-47页
     ·国内研究动态:从不平等研究到包容性发展第47-53页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述第53-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3章 包容性旅游的理论分析框架第59-83页
   ·相关概念梳理与比较第59-78页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59-66页
     ·相关概念的比较第66-78页
   ·包容性旅游的内在机理第78-80页
   ·包容性旅游的理论分析框架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第83-121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第83-115页
     ·按行政省份划分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第83-110页
     ·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第110-113页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总结第113-115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不足第115-118页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力度有限,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第115页
     ·旅游吸引物开发不够充分,其潜藏价值挖掘程度不高第115-116页
     ·旅游社区话语机制不完善,存在隐性社会问题第116页
     ·公民组织活动十分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景区建设不突出第116-117页
     ·游客互动平台建设缺失,游客作用体现不够明显第117页
     ·环保意识教育有待继续加强,旅游环境质量需要控制第117-118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启示第118-119页
     ·政府主导投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第118页
     ·引进企业合作开发,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第118-119页
     ·挖掘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文化财富第119页
     ·因地制宜开发模式,有效促进地区脱贫第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5章 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与调查第121-203页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其它旅游开发模式的辨析第121-122页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一般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辨析第121-122页
     ·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模式的辨析第122页
   ·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第122-127页
     ·理论假设第123-125页
     ·模式构建第125-126页
     ·指标设计第126-127页
   ·理论模式的调查第127-198页
     ·对比分析——以印度和泰国为例第128-163页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第163-198页
   ·模式的修正第198-200页
   ·本章小结第200-203页
第6章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第203-218页
   ·生产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第203-208页
     ·加强基层配套政策建设,保障村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第204-205页
     ·鼓励村民参与选举,充分发挥精英式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第205-206页
     ·实行集约化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打好旅游吸引物基础第206-207页
     ·基于生态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市场化民族村落旅游经济第207页
     ·引入社会第四方法律支持,积极发挥社会公共舆论监督功能第207-208页
   ·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第208-214页
     ·政府提供制度供给,做好包容性旅游开发的顶层设计第209-210页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第210-211页
     ·鼓励当地企业参与投资,履行旅游开发中企业社会责任第211-212页
     ·突出公民组织的辅助功能,全力保护旅游社区的弱势群体第212-213页
     ·构建社会舆论监督网络,支持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系统第213页
     ·建设民族山区美丽环境,提升旅游社区环境品质第213-214页
   ·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第214-217页
     ·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矛盾,制定基于多方沟通的旅游开发方案第215-216页
     ·公开透明财政预算与开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第216-217页
     ·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重视方案的试行与意见的反馈第217页
   ·本章小结第217-218页
第7章 不同模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验证第218-239页
   ·指标设计的原则第218页
   ·指标设计的思想第218-219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19-226页
     ·生产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第220-221页
     ·全民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第221-223页
     ·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指标构建第223-224页
     ·调查指标验证情况的评估计算方法第224-226页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第226-235页
     ·月亮河景区第227-229页
     ·西江千户苗寨第229-232页
     ·梵净山景区第232-235页
   ·调查发现的问题第235-238页
     ·包容性视角下的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第235-236页
     ·旅游社区居民话语机制建设,需要基层政府政策支持第236页
     ·公民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群众对其认识不清晰第236-237页
     ·重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相关发展矛盾第237页
     ·游客与企业做好景区公益事业,有利于景区和谐发展第237-238页
   ·本章小结第238-239页
第8章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第239-265页
   ·问卷调查的主成分分析第239-259页
     ·月亮河景区第239-247页
     ·西江千户苗寨第247-253页
     ·梵净山景区第253-259页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第259-263页
     ·政策鼓励公民组织积极活动,提供法制咨询与人权保障服务第259页
     ·赋予居民话语权利,打造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见表达平台第259-260页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引资提升旅游开发基础条件第260页
     ·重视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第260-261页
     ·营造良好旅游社区环境,积极鼓励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第261页
     ·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做好自然与社会环境监察的奖惩工作第261页
     ·打造决策沟通互动平台,协同创新推动景区发展第261-262页
     ·认真做实土地工作,合理赔偿景区百姓的经济损失第262页
     ·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全面统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第262-263页
     ·科学定位旅游实力,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综合体第263页
   ·本章小结第263-265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265-272页
   ·研究的结论第265-269页
     ·包容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需要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特征第265-266页
     ·政府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供给制度,是保障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均等发展机会的必要条件第266页
     ·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利益共享发展方式,必须在做强自身的同时发展旅游社区社会公益事业第266-267页
     ·完善旅游社区居民话语权制度,是政府做好民族地区基层善治的重要举措第267页
     ·政府引导培育社会公民组织成长的土壤,是充分发挥公民组织辅助作用的前提条件第267-268页
     ·构建景区管理者与游客的互动和奖励机制,积极发挥游客能动作用以提升景区建设质量第268页
     ·要实现旅游社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规范与监督奖惩并行第268-269页
   ·研究的不足第269-270页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结论不突出利益均衡第269页
     ·研究范围的狭窄性,导致操作性建议难以普遍推广第269-270页
     ·研究视角的宏观性,导致理论系统构建有较高难度第270页
   ·研究的展望第270-272页
     ·进一步扩大典型地区调查范围,不断夯实一手材料第270页
     ·对一个旅游景区进行制度试点,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270页
     ·政策引导体系要继续科学验证,新旅游开发需谨慎第270-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86页
致谢第286-287页
附录第287-29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96-297页

论文共2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