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22页 |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结合 | 第22页 |
·系统化的方法 | 第22-23页 |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主要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及其制度属性 | 第25-36页 |
·食品与食品安全 | 第25-31页 |
·食品 | 第25-26页 |
·食品安全 | 第26-31页 |
·食品安全的制度属性 | 第31-36页 |
·价值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 第31-33页 |
·工具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 第33-34页 |
·伦理学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 第34-36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第36-62页 |
·我国食品安全困境 | 第36-39页 |
·食品源材环境日趋恶化 | 第36-38页 |
·食品加工储运令人堪忧 | 第38页 |
·食品销售消费隐患重重 | 第38页 |
·食品科技发展喜忧参半 | 第38-39页 |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困境的主要原因 | 第39-62页 |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市场失灵 | 第39-42页 |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政府失灵 | 第42-57页 |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社会失灵 | 第57-62页 |
第4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 第62-98页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 第62-74页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 第62-68页 |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指导意义 | 第68-74页 |
·西方国家建设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74-98页 |
·对西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考察 | 第74-94页 |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94-98页 |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探索 | 第98-120页 |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特色 | 第98-101页 |
·坚持执政兴国的发展要义,确保人们食品数量安全 | 第98页 |
·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确保人们食品质量安全 | 第98-99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核心,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 第99-101页 |
·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 第101-103页 |
·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 | 第101页 |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 | 第101-102页 |
·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 | 第102页 |
·建立公众意见建议受理专门机构 | 第102-103页 |
·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 | 第103-107页 |
·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配置,确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103-105页 |
·明晰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沟通与协调 | 第105-106页 |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效能 | 第106-107页 |
·健全科学的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 第107-111页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107-110页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标准体系 | 第110-111页 |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 第111-116页 |
·完善风险分析制度 | 第112-113页 |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 第113页 |
·完善食品追溯制度 | 第113-114页 |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 第114页 |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 第114-116页 |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 第116-120页 |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宣教力度 | 第116-117页 |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 | 第117-118页 |
·保证监管关键环节资金供应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