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油菜分段收获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3-20页 |
·割晒机类型及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5页 |
·国内割晒机发展现状 | 第15-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油菜植株生物特性及机械物理特性分析 | 第24-36页 |
·油菜植株生物及机械物理特性测试 | 第24-2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油菜植株生物特性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油菜植株机械物理特性结果 | 第29-32页 |
·油菜植株机械物理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4SY-1.8型油菜割晒机创新设计 | 第36-53页 |
·油菜割晒机设计依据与方案选择 | 第36-38页 |
·设计依据 | 第36页 |
·设计方案选择与分析 | 第36-38页 |
·油菜割晒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38-40页 |
·油菜割晒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38页 |
·油菜割晒机整机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油菜割晒机工作过程 | 第39-40页 |
·主要工作部件设计 | 第40-49页 |
·切割系统设计 | 第40-41页 |
·拨禾轮装置参数计算 | 第41-42页 |
·纵向输送总成设计 | 第42-44页 |
·横向输送总成设计 | 第44-46页 |
·铺放辊装置设计 | 第46-47页 |
·传动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液压驱动系统 | 第48-49页 |
·田间预试验 | 第49-51页 |
·试验条件 | 第49-5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4SY-1.8型油菜割晒机改进设计及田间试验 | 第53-64页 |
·结构改进设计 | 第53-54页 |
·整机结构改进设计 | 第53页 |
·输送带装置改进 | 第53-54页 |
·传动系统的改进 | 第54页 |
·样机田间试验与分析 | 第54-62页 |
·机械直播油菜田间试验 | 第54-59页 |
·人工直播油菜田间试验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油菜割晒机茎秆铺放质量的故障树分析 | 第64-79页 |
·影响铺放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 第64页 |
·故障树分析 | 第64-66页 |
·油菜割晒机铺放质量故障信息 | 第64-65页 |
·铺放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因果关系图 | 第65-66页 |
·故障树模型构建基本理论 | 第66页 |
·油菜割晒机铺放质量故障树模型 | 第66-67页 |
·铺放质量故障树模型 | 第66-67页 |
·故障树模型定性分析 | 第67页 |
·主要装置空间布局与铺放作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67-71页 |
·主要装置空间位置布局 | 第67-68页 |
·拨禾轮安装位置调整 | 第68-69页 |
·割晒机主要运行参数匹配分析 | 第69-71页 |
·铺放质量影响因素故障树模型改进 | 第71-73页 |
·改进型故障树模型构建 | 第71-72页 |
·改进型故障树模型分析 | 第72-73页 |
·田间试验验证 | 第73-77页 |
·“华油杂62”田间试验 | 第73-74页 |
·“华杂9号”田间试验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油菜割晒机茎秆流运移机理及仿真研究 | 第79-98页 |
·影响油菜茎秆流运移主要因素分析 | 第79-87页 |
·主要装置结构尺寸及安装位置 | 第79-81页 |
·拨禾轮装置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 | 第81-82页 |
·输送带装置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 | 第82-84页 |
·立辊装置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 | 第84-85页 |
·油菜条铺根差分析 | 第85-87页 |
·单株茎秆迁移轨迹及仿真分析 | 第87-90页 |
·单株茎秆迁移轨迹的分析 | 第87-89页 |
·茎秆在输送装置上的迁移轨迹分析 | 第89-90页 |
·4SY-1.8油菜割晒机仿真分析 | 第90-97页 |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90-93页 |
·关键技术分析 | 第93-94页 |
·仿真过程控制 | 第94页 |
·单株油菜茎秆收获仿真分析 | 第94-95页 |
·茎秆与主要装置接触力分析 | 第95-96页 |
·不同作业速度匹配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12-113页 |
附录2 论文中的符号及其含义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