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证)大鼠胃肠吸收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 第1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1. 材料 | 第18-20页 |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主要药物及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及器械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26页 |
·动物分组 | 第20页 |
·FGIDs(肝郁脾虚证)实验大鼠造模方法 | 第20-21页 |
·施灸及药物给药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步骤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指标检测与方法 | 第23-25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第26-27页 |
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3. 各组大鼠食量变化情况 | 第28-29页 |
4. 各组大鼠旷场试验情况 | 第29-32页 |
·各组大鼠穿格数 | 第29-30页 |
·各组大鼠起立数 | 第30-31页 |
·各组大鼠修饰次数 | 第31-32页 |
5. 各组大鼠肠道敏感性变化 | 第32-34页 |
6. 各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测定 | 第34-35页 |
7. 讨论 | 第35-42页 |
·FGIDs(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 第35-39页 |
·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证)大鼠胃肠吸收和内脏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 第39-42页 |
第二部分 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证)大鼠5-HT、DA含量及中枢c-fos的影响 | 第42-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1. 材料 | 第42-44页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主要药物及试剂 | 第42-43页 |
·主要仪器及器械 | 第43-44页 |
2. 方法 | 第44-49页 |
·动物分组 | 第44页 |
·FGIDs(肝郁脾虚证)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第44页 |
·施灸及药物给药方法 | 第44页 |
·实验步骤 | 第44页 |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取材方法与检测 | 第45页 |
·结肠5-HT、DA检测方法 | 第45页 |
·海马、杏仁核c-fos表达检测方法 | 第45-4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1. 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5-HT、DA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2. 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海马、杏仁核c-fos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5页 |
·5-HT、DA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51-52页 |
·隔药饼灸对结肠5-HT、DA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证)大鼠海马、杏仁核c-fos表达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三部分 FGIDs(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GluR1、GluR2的变化及隔药饼灸对其调节作用 | 第55-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64页 |
1. 材料 | 第55-57页 |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主要药物与试剂 | 第55-56页 |
·主要仪器及器械 | 第56-57页 |
2. 方法 | 第57-64页 |
·动物分组 | 第57页 |
·肝郁脾虚证FGIDs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第57页 |
·施灸及药物给药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技术路线 | 第59页 |
·取材方法 | 第59-60页 |
·海马各区和杏仁核GluR1、GluR2蛋白检测方法 | 第60-63页 |
·胃肠组织病理切片方法 | 第6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1. 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及杏仁核区GluR1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2. 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海马CA1、CA3、DG区及杏仁核区Glu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5-66页 |
3.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66-68页 |
4.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68-69页 |
5 讨论 | 第69-75页 |
·各组大鼠胃肠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69-70页 |
·隔药饼灸的调节作用 | 第70-71页 |
·隔药饼灸对海马各区和杏仁核AMPA受体亚基的影响 | 第71-75页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第75-85页 |
1. 中医学对FGIDs的认识 | 第75-76页 |
2. 西医学对FGIDs的认识 | 第76-79页 |
·脑肠轴在FGIDs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76-77页 |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与FGIDs的关系 | 第77-79页 |
3. 隔药饼灸对FGIDs的研究进展 | 第79页 |
4. 隔药饼灸的作用 | 第79-81页 |
·药饼的作用及功效 | 第79-80页 |
·穴位的作用及功效 | 第80-81页 |
5. 隔药饼灸对FGIDs(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中枢AMPA受体的影响研究 | 第81-84页 |
·改善胃肠吸收和内脏敏感性可能是隔药饼灸治疗FGIDs的效应环节之一 | 第81页 |
·脑肠轴-中枢途径可能是隔药饼灸治疗FGIDs(肝郁脾虚证)的关键所在 | 第81-82页 |
·拮抗中枢杏仁核AMPA受体,纠正海马和杏仁核“兴奋-抑制”失衡是隔药饼灸治疗FGIDs(肝郁脾虚证)的重要通路 | 第82-84页 |
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附图 | 第93-95页 |
文献综述 | 第95-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交流学习及获奖情况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