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曲艺艺术论文

河洛大鼓及其传承艺人的考察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4页
 一.本课题的缘起及价值意义第8-9页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梳理第9-12页
  (一) 辞典、集成、方志类第9-10页
  (二) 专著类第10-11页
  (三) 期刊、学位论文类第11页
  (四) 网络资料第11-12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阐述第12-14页
  (一) 田野实地考察法第12页
  (二) 音乐形态分析法第12-13页
  (三) 多学科方法交叉第13-14页
第一章 河洛文化中的河洛大鼓第14-24页
 第一节 河洛文化一粒遥远而神秘的种子——河图洛书第16-20页
 第二节 河洛文化的两大文化摇篮——洛阳、偃师第20-22页
 第三节 河洛大鼓的文化养分——河洛民俗文化第22-24页
第二章 河洛大鼓的活态传承第24-59页
 第一节 碰撞催生——以吕、段、胡为代表的第一代创始人第27-37页
  一.河洛大鼓第一代创始人第27-30页
   (一) 吕禄(1881——1958)第27-28页
   (二) 段炎(1869——1943)第28页
   (三) 胡南方(约 1881——1961)第28-29页
   (四) 李富路(1891——1974)第29-30页
   (五) 高廷章(约 1877——1936)第30页
  二.碰撞中萌芽——河洛大鼓的形成第30-37页
 第二节 吸收成长——以张天培为代表的第二代传承艺人第37-43页
  一.河洛大鼓第二代传承艺人第37-40页
   (一) 张天培(1894——1970)第37-38页
   (二) 陆明智(1902——1988)第38-39页
   (三) 叶刺猬(1901——1956)与段文标(1905——未详)第39-40页
  二.吸收中成长——河洛大鼓的发展第40-43页
   (一) 新时代书目的创编第40页
   (二) 表演形式的革新第40-41页
   (三) 河南坠子的融入第41-43页
 第三节 融合壮大——以程文和、崔坤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艺人第43-50页
  一.河洛大鼓第三代传承艺人第43-45页
   (一) 程文和(1915——1974)第43-44页
   (二) 崔坤(1916——1995)第44页
   (三) 陆庚照(1922——?)第44-45页
  二.融合中壮大——河洛大鼓的鼎盛第45-50页
   (一) 表演形式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第45-46页
   (二) 多种戏曲音乐元素的融汇贯通第46-50页
   (三) 器乐伴奏形式的革新第50页
 第四节 创新发展——以陆四辈、尚继业为代表的第四、五代传承艺人第50-59页
  一.河洛大鼓第四、五代传承艺人第50-53页
   (一) 陆四辈(1942——)第50-51页
   (二) 尚继业(1943——)第51-52页
   (三) 段界平(1945——2007)第52-53页
  二.创新中发展——河洛大鼓的新时代第53-59页
   (一) 河洛大鼓“说”的完善和创新第53-56页
   (二) 河洛大鼓“唱”的完善和创新第56-58页
   (三) 主奏乐器的完善和创新第58-59页
第三章 河洛大鼓的生存发展现状第59-66页
 第一节 河洛大鼓艺人的现状调查第59-63页
 第二节 河洛大鼓表演市场的现状调查第63页
 第三节 河洛大鼓传承体制的现状调查第63-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 A 照片第73-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回九转曲 打牌儿出野村--宋元说唱“货郎儿”艺术形态研究
下一篇:歌剧《茶花女》两个版本中薇奥莱塔的初步对比研究--从玛利亚·卡拉斯到安娜·奈瑞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