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关于声誉资本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企业声誉资本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关于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 第17页 |
(三)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第17-18页 |
五、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的经济学透视 | 第19-26页 |
一、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一) 资本 | 第19页 |
(二) 声誉资本 | 第19-20页 |
(三) 商业银行声誉资本 | 第20页 |
二、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的功能 | 第20-21页 |
三、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的影响因素 | 第21-26页 |
(一) 内部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二) 外部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的演化 | 第26-33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的现状 | 第26-30页 |
(一) 声誉资本危机的预警管理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声誉资本危机的事后处理现状 | 第28-30页 |
三、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一) 客户投诉得不到有效解决 | 第30页 |
(二) 声誉资本管理理念滞后 | 第30-31页 |
(三) 专门的声誉资本管理机构缺失 | 第31页 |
(四) 战略落实部门分散 | 第31页 |
(五) 内部控制的技术方法与金融创新业务不匹配 | 第31页 |
(六) 金融创新致使声誉资本管理难度大 | 第31-32页 |
(七) 声誉资本管理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与持久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效果的测度 | 第33-48页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3-35页 |
(一) 指标选取 | 第33页 |
(二) 数据说明 | 第33-35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一) 微观分析 | 第35-38页 |
(二) 宏观分析 | 第38-46页 |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一) 管理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应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 | 第46-47页 |
(二) 管理效果受对社会发展贡献与强劲增长趋势的影响 | 第47页 |
(三) 国有商业银行具备强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声誉资本管理优势 | 第47页 |
(四) 整体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状态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声誉资本管理的对策 | 第48-53页 |
一、基于内部因素视角的对策 | 第48-50页 |
(一) 健全客户投诉反馈机制 | 第48-49页 |
(二)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水平 | 第49页 |
(三) 增加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数量 | 第49页 |
(四) 完善声誉资本的预警机制 | 第49页 |
(五) 提升商业银行内部的声誉资本监管水平 | 第49-50页 |
(六) 加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第50页 |
(七) 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 第50页 |
(八) 构建行之有效的顾客信息管理系统 | 第50页 |
二、基于外部因素视角的对策 | 第50-53页 |
(一) 我国立法机关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第51页 |
(二) 中国银监会完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 | 第51页 |
(三) 中国银行业协会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 第51-52页 |
(四) 政府搭建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 | 第52页 |
(五) 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均衡发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