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广东“潮阳英歌”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相关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源流 | 第15-21页 |
一、起源 | 第15-18页 |
二、流传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其形态、特征、功能 | 第21-37页 |
第一节 潮阳区后溪英歌队“游神赛会”概况 | 第23-25页 |
一、游神赛会的组织形式 | 第23-24页 |
二、潮阳区后溪英歌队的“游神赛会”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后溪英歌队“潮阳英歌”表演形态 | 第25-32页 |
一、后溪英歌队的基本概况 | 第25-26页 |
二、英歌队伍的组织与传统规定 | 第26-28页 |
三、动作形态 | 第28-29页 |
四、英歌队伍的组织与传统规定脸谱化妆和服饰 | 第29-31页 |
五、道具 | 第31页 |
六、乐器 | 第31-32页 |
七、音乐 | 第32页 |
第三节 “潮阳英歌”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32-35页 |
一、旋转英雄槌 | 第33页 |
二、变化无穷的舞蹈构图 | 第33-34页 |
三、集体性舞蹈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潮阳英歌”的文化功能 | 第35-37页 |
一、祭拜神灵 | 第35页 |
二、求福消灾 | 第35页 |
三、保存民俗 | 第35-36页 |
四、休闲娱乐功能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当代“潮阳英歌”的变迁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潮阳英歌”表演形态的变化 | 第37-39页 |
一、结构形式的调整 | 第37-38页 |
二、文化功能的转变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百花争艳的潮阳英歌队 | 第39-41页 |
一、风格各异的快板英歌队 | 第39-40页 |
二、稳健阳刚的中板英歌队 | 第40页 |
三、风格古朴的慢板英歌队 | 第40-41页 |
四、异军突起的女子英歌队和少儿英歌队 | 第41页 |
第三节 当代英歌舞艺术形式的发展 | 第41-46页 |
一、社会活动中的新发展 | 第41-43页 |
二、舞台艺术中的新发展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关于“潮阳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 第46-51页 |
第一节 潮阳英歌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 第46-47页 |
一、符合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提出的客观要求 | 第46页 |
二、提升潮汕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 第46-47页 |
三、丰富潮汕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 第47页 |
第二节 潮阳英歌传承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47-48页 |
一、相对薄弱的物质基础 | 第47-48页 |
二、信息社会造就的文化多元化对潮阳英歌的存在基础和人才储备形成了较大冲击 | 第48页 |
三、对外交流和推广不力使潮阳英歌的发展难以补充现代艺术给养 | 第48页 |
第三节 潮阳英歌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 第48-51页 |
一、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 第48-49页 |
二、坚持打造特色文化 | 第49页 |
三、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