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硫酸盐还原菌(SRB) | 第17-21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和生长环境 | 第17-19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 | 第19-20页 |
·煤田水系统的硫酸盐还原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产甲烷菌(MPB) | 第21-24页 |
·产甲烷菌的分类和生长环境 | 第21-23页 |
·煤田水系统的产甲烷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共生关系 | 第24-2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其内容 | 第25-26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 | 第26-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实验器皿和工具 | 第27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富集培养 | 第27-34页 |
·SRB 富集培养基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34-36页 |
·SRB 的分离培养基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产甲烷菌的培养 | 第36-42页 |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基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36页 |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 | 第36-37页 |
·甲烷气体的检测 | 第37页 |
·产甲烷菌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第37页 |
·产甲烷菌最适生长 pH 的测定 | 第37页 |
·产甲烷菌 16S rRNA 基因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7页 |
·产甲烷菌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产甲烷菌的富集 | 第38-39页 |
·产甲烷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 第39页 |
·产甲烷菌的最适生长 pH | 第39-40页 |
·产甲烷菌 16S rRNA 基因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0页 |
·产甲烷菌形态观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模拟煤系地下水中 SRB 和 MPB 共生性的相互作用过程 | 第42-52页 |
·模拟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43-45页 |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43页 |
·pH 的测定 | 第43-44页 |
·细菌形态的观察 | 第44页 |
·HCO3-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SO42-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气体浓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XPS 分析固体附着物 | 第45页 |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5-50页 |
·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5-46页 |
·pH 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6页 |
·细菌形态的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HCO3-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SO42-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8页 |
·气体成分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8-49页 |
·固体附着物的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不同井田水样和煤样对 SRB 和 MPB 共生的影响 | 第52-58页 |
·不同井田的水样对 SRB 和 MPB 共生的影响 | 第52-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不同井田的煤样对 SRB 和 MPB 共生的影响 | 第55-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煤系 SRB 与 MPB 共生性的对应实例分析 | 第58-63页 |
·选取的各井田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58-60页 |
·潘北矿和潘二矿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58-59页 |
·刘桥一矿和刘桥二矿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59-60页 |
·车集矿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60页 |
·选取的各矿区瓦斯含量分布 | 第60页 |
·选取的各井田含水层水质分析 | 第60-6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