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基本认识及意义 | 第16-27页 |
1 责任意识的概念 | 第16页 |
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内容 | 第16-22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16-21页 |
·热爱国家、服务人民意识 | 第16-17页 |
·和谐发展、保护环境意识 | 第17-18页 |
·遵纪守法、维护正义意识 | 第18页 |
·平等民主、杜绝歧视意识 | 第18-19页 |
·乐于奉献、团结友爱意识 | 第19-20页 |
·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意识 | 第20-21页 |
·当代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 | 第21-22页 |
·珍惜生命意识 | 第21页 |
·自我发展意识 | 第21-22页 |
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22-27页 |
·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4页 |
·社会文明前进的动力 | 第24-25页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当代国内外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差异及启示 | 第27-31页 |
1 国内外责任意识培育的差异 | 第27-29页 |
2 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责任意识培育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31-35页 |
1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出现的问题 | 第31-33页 |
·部分教育者对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1页 |
·受教育者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责任意识的培养 | 第31-32页 |
·社会、学校、家庭没有形成完整教育体系链 | 第32-33页 |
2 问题成因 | 第33-35页 |
·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 | 第34页 |
·社会因素原因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对策 | 第35-44页 |
1 政策层面 | 第37-39页 |
·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模式 | 第37-38页 |
·改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 第38-39页 |
2 学校层面 | 第39-41页 |
·强化责任意识,营造文化氛围 | 第39-40页 |
·挖掘先进典型,提升教育效果 | 第40-41页 |
3 学生自身 | 第41-44页 |
·加强交流沟通,拓宽责任视野 | 第41-42页 |
·参与社会活动,践行责任意识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答谢词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