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大陆当代佛教建筑实践和理论 | 第15-16页 |
| ·台湾的当代佛教新建筑实践和理论 | 第16-17页 |
| ·日本的当代佛教建筑及其研究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2 台湾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台湾佛教文化现代转型 | 第20-42页 |
| ·台湾佛教建筑的初期的发展 | 第20-26页 |
| ·荷兰时期(1624-1661) | 第20-21页 |
| ·郑氏时期(1662-1683) | 第21-22页 |
| ·清朝统治时期(1684-1895) | 第22-26页 |
| ·日治时期的台湾佛教建筑(1895-1945) | 第26-34页 |
| ·日本佛教传入台湾 | 第26页 |
| ·日本佛教对台湾佛寺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日据时期台湾佛寺类型 | 第27-34页 |
| ·台湾光复后至“解严”前的台湾佛教建筑(1945-1987) | 第34-38页 |
| ·台湾光复后的佛教发展背景 | 第34-35页 |
| ·台湾佛教文化的转变 | 第35-36页 |
| ·光复后的台湾佛教形式 | 第36-38页 |
| ·台湾解严之后(1987 年后)佛教文化转型 | 第38-41页 |
| ·台湾佛教文化的发展 | 第39-41页 |
| ·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对台湾当代佛教建筑的影响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3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调研案例 | 第42-62页 |
| ·佛光山 | 第42-45页 |
| ·佛光山本山 | 第42-43页 |
|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 第43-45页 |
| ·慈济功德会 | 第45-49页 |
| ·花莲慈济静思精舍——慈济功德会发源地 | 第45-47页 |
| ·慈济静思堂 | 第47-49页 |
|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 第49-54页 |
| ·中台禅寺 | 第54-56页 |
| ·菩萨寺 | 第56-59页 |
| ·法鼓山云来寺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4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的社会功能转型 | 第62-78页 |
| ·祈愿空间与仪式场所 | 第62-66页 |
| ·祈愿空间 | 第62-65页 |
| ·仪式场所 | 第65-66页 |
| ·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 | 第66-68页 |
| ·休憩场所 | 第66-67页 |
| ·文化活动场所 | 第67-68页 |
| ·文化传播场所 | 第68-71页 |
| ·展览与研讨会 | 第68-70页 |
| ·出版物 | 第70-71页 |
| ·电视媒体 | 第71页 |
| ·教育场所 | 第71-73页 |
| ·社会教育 | 第71-73页 |
| ·佛教教育 | 第73页 |
| ·商业经济 | 第73页 |
| ·慈善救济和社会公益服务 | 第73-74页 |
| ·当代台湾佛教的社会功能转型 | 第74-76页 |
| ·慈善事业 | 第74-75页 |
| ·净化人心的寺院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5 台湾佛教理论转型对当代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78-94页 |
| ·空间观 | 第78-84页 |
| ·佛教世界观与建筑原型 | 第78-79页 |
| ·净土世界 | 第79-82页 |
| ·禅宗世界 | 第82-84页 |
| ·伦理观 | 第84-88页 |
| ·佛教建筑的伦理问题 | 第84页 |
| ·因果报应:佛教理论的基石 | 第84-85页 |
| ·护生戒杀:建筑材料与绿色生态 | 第85-86页 |
| ·无欲戒贪:建筑审美与经济节约 | 第86-88页 |
| ·审美观 | 第88-92页 |
| ·佛教的美学意象与意境 | 第88-89页 |
| ·佛教美学的意象与其包含的元素 | 第89-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6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及其文化对大陆的启示 | 第94-104页 |
| ·台湾佛教建筑现代化的现状 | 第94-98页 |
| ·历史的经验 | 第94页 |
| ·台湾佛教建筑现状 | 第94-95页 |
|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发展趋势 | 第95-98页 |
| ·大陆佛教建筑现状 | 第98-101页 |
| ·历史的经验 | 第98页 |
| ·大陆佛教建筑现状 | 第98-100页 |
| ·面临的问题 | 第100-101页 |
|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设计对大陆佛教建筑现代化的启示 | 第101-103页 |
| ·设计方法的启示 | 第101-102页 |
| ·未来的希望与挑战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7 结论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0-116页 |
| 表格目录 | 第116-118页 |
| 附录 | 第118-122页 |
| 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