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9-4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6页 |
·城市和大学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中国大学园区的建设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20-22页 |
·大学园区已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 | 第22-25页 |
·大学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 第25-26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6-33页 |
·大学城 | 第26-27页 |
·大学园区 | 第27-30页 |
·相似称呼的区别 | 第30-31页 |
·中国大学园区的类型划分 | 第31-33页 |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第33-40页 |
·国外学者关于大学对城市影响的研究 | 第33-36页 |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园区的研究 | 第36-39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点 | 第39-40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40-45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4-4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评述 | 第45-61页 |
·涉及大学园区自身功能的相关理论 | 第45-51页 |
·集聚理论 | 第45-4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6-47页 |
·创新系统理论 | 第47-4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49-51页 |
·城市化相关理论 | 第51-55页 |
·城市化概念的提出 | 第51页 |
·城市化的作用机制与类型 | 第51-53页 |
·城市化的空间方式及大学园区发挥的作用 | 第53-55页 |
·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55-61页 |
·城市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55-57页 |
·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和指标体系 | 第57-59页 |
·大学园区在城市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 | 第59-61页 |
第3章 大学园区对城市化的影响 | 第61-110页 |
·大学园区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 第61-72页 |
·非城市用地改变为城市教育用地 | 第61-67页 |
·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居住用地 | 第67-70页 |
·大学园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 第70-72页 |
·大学园区促使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 第72-78页 |
·交通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72-73页 |
·大学园区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化的促进 | 第73-76页 |
·大学园区交通系统对城市新区开发的作用 | 第76-78页 |
·大学园区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 | 第78-89页 |
·大学园区的经济效应 | 第78-80页 |
·大学园区服务业的发展 | 第80-83页 |
·大学园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83-87页 |
·大学园区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化 | 第87-89页 |
·对大学园区选址的评价 | 第89-108页 |
·建立大学园区选址的评价方法的意义 | 第90-91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91-93页 |
·基于AHP的模糊评价 | 第93-94页 |
·构建层次结构 | 第94-98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园区选址评价中的应用 | 第98-103页 |
·选址不适宜的廊坊东方大学园区 | 第103-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4章 大学园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 第110-147页 |
·大学园区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 | 第110-122页 |
·大学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人才的首要来源 | 第111-113页 |
·大学园区由资源共享产生集聚效益 | 第113-115页 |
·大学园区集聚效益有利于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 | 第115-119页 |
·大学园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 第119-122页 |
·大学园区对生态环境竞争力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大学园区的生态环境营造 | 第122-124页 |
·大学园区的环境特点提升了所在城市社区的生活品质 | 第124-127页 |
·大学园区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影响 | 第127-136页 |
·大学园区有利于多种思想和文化的融合 | 第128-130页 |
·大学园区创造多样化包容性的城市社区氛围 | 第130-131页 |
·大学园区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 | 第131-136页 |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效果的定量分析 | 第136-145页 |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的界定 | 第136-137页 |
·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论模型 | 第137-140页 |
·对模型的分析 | 第140-143页 |
·参数分析 | 第143-145页 |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促进机制 | 第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5章 国际经验对中国大学园区的借鉴 | 第147-166页 |
·国外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147-150页 |
·大学对城市产业界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 | 第147-149页 |
·大学对接本地区优势产业培养专门人才 | 第149-150页 |
·剑桥:大学校园、城市社区、高技术产业区融为一体 | 第150-154页 |
·剑桥的发展历程 | 第150-154页 |
·剑桥的特征分析 | 第154页 |
·斯坦福:研究园区带动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互助发展 | 第154-158页 |
·斯坦福(Stanford)大学研究园区的发展历程 | 第154-157页 |
·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的特征分析 | 第157-158页 |
·筑波:政府主导建设科技与产业集聚的学园都市 | 第158-163页 |
·筑波(Tsukuba)学园都市的发展历程 | 第158-162页 |
·筑波学园都市的特征分析 | 第162-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6页 |
第6章 海河教育园区与天津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166-207页 |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背景 | 第166-175页 |
·新的时代对大学园区服务城市方式的要求 | 第166-169页 |
·天津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大学的发展情况 | 第169-173页 |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动因 | 第173-175页 |
·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概况 | 第175-183页 |
·海河教育园区的位置与整体形态 | 第175-178页 |
·海河教育园区内部结构 | 第178-183页 |
·海河教育园区对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第183-194页 |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其邻近的津南区中心镇的发展 | 第183-185页 |
·海河教育园区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契合 | 第185-189页 |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津南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 第189-191页 |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形成新的天津城市空间结构 | 第191-194页 |
·海河教育园区对天津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 第194-198页 |
·海河教育园区对人力资本优化的作用 | 第194-196页 |
·通过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打造优质的社区生态环境 | 第196-197页 |
·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契机形成具有新文化氛围的天津新城区 | 第197-198页 |
·海河教育园区由大学园区向大学城发展的过程 | 第198-204页 |
·海河教育园区向海河大学城发展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 第199-200页 |
·海河教育园区向大学城进化的策略构想 | 第200-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7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 | 第207-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4页 |
后记 | 第224-22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