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住宅质量的特殊性及传统住宅质量管理的不足 | 第10页 |
·住宅质量现状 | 第10页 |
·住宅质量管理法律的缺失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保障和提高住宅质量,减少住宅质量欺诈 | 第11-12页 |
·完善我国住宅质量管理制度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品 | 第14-15页 |
·住宅产品质量需要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住宅质量质量欺诈和市场失灵的矫正途径 | 第17-20页 |
·住宅质量管理的有关理论 | 第20-22页 |
·国内住宅质量管理有关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住宅产品质量欺诈与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 第29-37页 |
·住宅质量的信任品特征 | 第29页 |
·住宅质量欺诈 | 第29-33页 |
·住宅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 第33-37页 |
·传统搜寻品和经验品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法的不足 | 第33-34页 |
·矫正途径—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 第34-36页 |
·第三方质量检测与评价机构 | 第36-37页 |
第3章 国内外住宅质量管理制度综述与启示 | 第37-49页 |
·美国 | 第37-38页 |
·法国 | 第38-39页 |
·香港特区 | 第39-41页 |
·天津 | 第41-43页 |
·上海 | 第43-47页 |
·建设单位 | 第43-44页 |
·勘察、设计单位 | 第44页 |
·施工单位 | 第44-45页 |
·监理单位 | 第45页 |
·参与机构 | 第45-46页 |
·其他管理措施 | 第46-47页 |
·深圳 | 第47-49页 |
第4章 我国住宅质量管理制度现状 | 第49-57页 |
·住宅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49页 |
·住宅质量管理相关主体 | 第49-52页 |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 第50页 |
·住宅质量责任主体 | 第50-51页 |
·住宅质量参与机构 | 第51页 |
·住宅质量管理相关主体与住宅质量形成关系 | 第51-52页 |
·住宅质量管理的制度框架 | 第52-54页 |
·住宅质量管理模式 | 第54-57页 |
·公法调节—政府管理 | 第54-55页 |
·私法自治—合同规制 | 第55-57页 |
第5章 我国住宅质量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 第57-77页 |
·住宅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57-67页 |
·法律调节方式的不足 | 第57-59页 |
·质量责任分配的共性问题 | 第59-62页 |
·质量责任落实的共性问题 | 第62-64页 |
·缺乏质量管理履责保证机制 | 第64-66页 |
·从业人员管理薄弱 | 第66-67页 |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67页 |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 | 第67页 |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 第67页 |
·质量责任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67-75页 |
·建设单位 | 第67-70页 |
·勘察、设计单位 | 第70-71页 |
·施工单位 | 第71-73页 |
·监理单位 | 第73-75页 |
·参与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施工图审查机构 | 第75-76页 |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 第76-77页 |
第6章 我国住宅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 第77-95页 |
·住宅质量的政府管理模式 | 第77-79页 |
·从博弈论看住宅质量管理切入点 | 第77-78页 |
·住宅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78-79页 |
·住宅质量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第79页 |
·住宅质量管理的法律调节方式 | 第79-81页 |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 第81页 |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 | 第81页 |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 第81页 |
·建设单位 | 第81-82页 |
·明确建设单位的首要质量责任 | 第81页 |
·调整压缩合理工期的质量责任分配 | 第81-82页 |
·规范合同签订 | 第82页 |
·保障建设资金到位 | 第82页 |
·勘察、设计单位 | 第82-83页 |
·强化企业和个人资质管理 | 第82页 |
·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 第82-83页 |
·完善勘察设计风险防范机制 | 第83页 |
·施工单位 | 第83-84页 |
·确保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机构完整 | 第83页 |
·利用信用制度规范施工行业市场秩序 | 第83页 |
·调整建材和试件质量责任分配 | 第83-84页 |
·落实保修阶段质量责任 | 第84页 |
·强化劳务分包队伍管理 | 第84页 |
·监理单位 | 第84-86页 |
·摆正监理定位,明确监理责任 | 第84-85页 |
·完善监理人员资质管理 | 第85页 |
·完善监理招标投标方式 | 第85页 |
·尝试设立建设工程监理服务费专用帐户 | 第85-86页 |
·调整监理取费规定 | 第86页 |
·参与机构 | 第86-87页 |
·施工图审查机构 | 第86页 |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 第86-87页 |
·建立质量管理履责保证机制 | 第87-91页 |
·履责激励措施 | 第87-89页 |
·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 第89-90页 |
·机构和个人信用制度 | 第90-91页 |
·建立住宅质量评价和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 第91-93页 |
·住宅质量评价与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 第91-93页 |
·转变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定位 | 第93页 |
·加强执业个人管理 | 第93-95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