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干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未成年犯 | 第13页 |
| ·能力 | 第13-14页 |
| ·心理社会能力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心理社会能力的结构与测量 | 第14-15页 |
| ·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的特征 | 第15-16页 |
| ·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的干预 | 第16-17页 |
| ·以往研究贡献与不足 | 第17-19页 |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19-23页 |
|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总体思路 | 第21-22页 |
|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 第3章 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问卷编制 | 第23-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被试 | 第23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程序 | 第24-26页 |
| ·统计处理 | 第26页 |
| ·主试 | 第26页 |
| ·误差的控制 | 第26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26-29页 |
| ·初测问卷分析 | 第29-33页 |
| ·正式问卷分析 | 第33-37页 |
| 第4章 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的特点 | 第37-45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被试 | 第37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程序 | 第37-38页 |
| ·统计处理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总体特征 | 第38页 |
|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 ·讨论 | 第41-45页 |
| ·心理社会能力的特征 | 第41-42页 |
|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已服刑时间的影响 | 第43页 |
| ·文化程度的影响 | 第43页 |
| ·未成年犯与普通在校生比较 | 第43-45页 |
| 第5章 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的团体干预 | 第45-57页 |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 ·研究假设 | 第4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 ·研究工具 | 第45-46页 |
|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 ·实验变量 | 第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 ·团辅方案设计 | 第47-50页 |
| ·理论依据 | 第47-48页 |
| ·指导思想 | 第48页 |
| ·基本思路 | 第48页 |
| ·活动流程 | 第48-49页 |
| ·团辅基本事宜 | 第49页 |
| ·团辅方案 | 第49-50页 |
| ·研究结果 | 第50-57页 |
| ·团辅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团辅收获 | 第53-57页 |
| 第6章 综合讨论 | 第57-67页 |
| ·关于问卷编制的讨论 | 第57-59页 |
| ·量表理论构想 | 第57页 |
| ·量表编制策略 | 第57-58页 |
| ·关于正式量表的讨论 | 第58-59页 |
| ·关于特征的讨论 | 第59-60页 |
| ·关于团辅实验的讨论 | 第60-64页 |
| ·干预效果 | 第60页 |
| ·团辅方案 | 第60-62页 |
| ·培养的建议 | 第62-64页 |
| ·研究的不足及创新点 | 第64-67页 |
|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5-6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